睡莲(悬疑) 6: 知青
0%
墨書 Inktalez
谜题就像是连锁反应一般,每当发现一个线索之后,总会有另一个疑团紧接着冒出来。 0
 
睡莲图、汞中毒、药瓶、老歌曲,这些东西看似毫无关联,可又好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距离真相却依旧十分遥远,遥不可及。 0
 
雨生实在不忍心看到越江这般憔悴下去,于是在越江为父亲选好墓地之后,便提议说:“可以去我家乡看看,在淮城北方的农村,那里几乎与世隔绝,几十年来都没啥大变化,水网密布,山色青翠欲滴。要是越江你愿意去那儿走走的话,我相信肯定能让你心情好一些。” 0
 
越江接受了雨生的提议,两个人先乘火车一路向北,接着转乘大巴来到某个偏僻的乡镇,然后又步行了两个小时,这才抵达了雨生的家乡。 0
 
越江起初只知道雨生是从农村出来的孩子,可没想到眼前竟是这般景象,闭塞落后,还十分贫穷。 0
 
不过那儿的景色倒是美得很,远山近水就如同山水画一般,这倒是有点林南的那种韵味了。 0
 
雨生指着一片水洼说道:“我一直觉得我和老师特别有缘分,我第一次去你们家,看见窗外那片水塘的时候,就感觉像是回到了家乡。” 0
 
“你知道吗?这儿以前也是一片池塘,我爸爸在里面种了些睡莲,小时候我和哥哥经常跑到池塘里摸鱼。后来父亲病故了,这池塘就渐渐荒废了。” 0
 
“哦?你爸爸也很喜欢睡莲吗?这种花卉可不是本地的品种啊,你爸爸怎么会有种子呢?” 0
 
“听村子里的老人讲,我爸爸以前是个知青,来到这儿之后就一直没离开。我妈妈死于难产,后来父亲生了场病,烧坏了脑子,就变得疯疯癫癫的了。” 0
 
“他死的时候才三十一岁,我和哥哥那时也只有五岁,是妈妈家的人把我们养大的。本来哥哥先考上了警校,家里为了供他读书就已经很吃力了,我考上美院之后,都没敢想自己能去读,原本打算来淮城看看能不能一边打工一边学画,没想到老师居然收下了我,还减免了我的学费。在我心里,一直都把老师当成父亲一样看待,我觉得这世上不会有谁能像他对我这么好了。” 0
 
原来雨生和少冲有着如此艰难的童年经历,越江无限感慨地看着雨生,正想给他一个拥抱,安慰他说还有自己在呢,却突然像是被电击中了一般,猛地扬起头,急促地说道:“等等!雨生,你回忆一下,之前你给我找的那些报纸上写过的内容,我爸爸也当过知青,而且,我记得就是在这儿!” 0
 
 
雨生恍然大悟,惊呼道:“你是说,老师认识我父亲?!” 0
 
“很有可能啊,要不然我真的想不出来爸爸为什么会对你这么器重。要是只因为你有天分的话,那也有点太夸张了。” 0
 
越江一边想着,一边说道,“在大学刚开学的讲座上,你刚申请了缓缴学费的手续,课后父亲依旧坐在讲台上,好像是随口说了一句,油画二班的杜雨生同学下课后来办公室一下。从那之后,你的境遇就有了转机,就像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样。” 0
 
“我知道了!说不定爸爸在别墅旁水池里种的睡莲,就是从这儿带过去的呢。” 0
 
两个人各自陷入了沉默,这仅仅只是一种可能性罢了,可又因为双方父亲的离世而没办法继续探究下去。 0
 
越江叹了口气说:“如今唯一可能知道完整真相的人,恐怕就只有我妈妈了。别忘了,当年她也是来这儿的知青之一。他们是在知青下乡之前就认识了,在这穷乡僻壤待了两年,回到淮城之后就结婚了。” 0
 
时间已经临近黄昏,山林间的日落别有一番风味,水池里映出波光粼粼的景象,只是这美丽太过短暂,下一秒就变了模样,得用十分锐利的目光才能捕捉到那微妙的变化。 0
 
雨生想要打破沉默,思索了一下说道:“越江,你还记得老师给我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提到的印象主义的精髓吗?” 0
 
“当然记得,画家要认识这个世界,主要是从‘光’和‘色彩’的角度去认识的,‘光’为‘色’之母,有光才有色,世界上任何具体的事物和形象都只是传达光和色彩的媒介而已,它本身的意义倒是次要的。” 越江说着,突然像是被自己的话点醒了一般,瞪大了眼睛看着雨生,若有所悟地说:“你的意思是说 ——” 0
 
“没错,这就是老师从来都只在画室里作画的原因,因为当场画下任何东西,总会有一种在以后不可能再得到的力量和真实感。以习作代替创作,以素材代替题材,以偶然代替必然,以瞬间代替永恒……” 0
 
“是啊,爸爸画下的所有图案,其实都只是某个瞬间他所看到的事物的真实反映。” 0
 
“也就是说,老师画下的每一笔,都是真实客观的呈现,在竭尽所能地还原当时那一瞬间的光线和色彩。而那多出来的一幅画……” 雨生倒吸了一口凉气,“我们都忽略了一个细节。” 0
 
 
越江也瞬间醒悟过来,不停地催促道:“快给少冲打电话,李姨在撒谎!爸爸的视力因为白内障,晚上根本就看不到东西!她去送水的时候不可能看见爸爸在画画!!!” 0
 
少冲在电话里不无遗憾地说:“太晚了,李姨在你们走后就离开了那幢别墅,还带走了林伯伯的一部分作品,警方已经在全面通缉她了。” 0
 
 
目录

评论 0

阅读设定

文字大小
-
18
+
  • Amy
  • Mary
  • John
  • Smith
  • Ed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