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山村太小太偏远,一直没有通电。天一黑,点灯就成了我们必修的功课。
一般家庭,用的都是煤油灯,虽然煤油灯也分很多种,但其构成却大同小异,主要由灯座、灯芯、灯罩三部分组成。
灯座部分一般为圆形,以生铁或厚玻璃制成,下部是一个圆圈状的底子;中空部分用于装煤油,其上一般有一个加油的小孔用铁帽盖着;上部中心是一个装灯芯的铁制圆孔或扁孔,外面是一圈竖立的小齿,用于固定灯罩。
灯芯一般为棉制或纸制,其形状根据灯芯孔的不同而有圆形和扁形两种,孔的中部还有一根拨灯芯用的铁质小棍子,上面套着一个带齿的轮,与灯芯咬合之后,可以通过顺逆时针的拨动来控制灯芯露出孔的高度,以此来控制灯光的大小。
灯罩一般用较薄的玻璃制成,大致呈圆筒状,高度在十厘米上下,为了扩大进入罩内的空气量,让灯芯充分燃烧,灯罩的中间部分会比上下两头膨大一些。
虽然一盏标准的煤油灯要由三部分组成,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某些部位容易破裂或损坏,我们所使用的煤油灯,往往有缺胳膊少腿的现象,只要还能勉强使用,父母一般都不舍得化钱去配新的零件或者买新的油灯。
三个组成部分,最容易缺失的就是灯罩,因为它由较薄的玻璃制成,又经常受灯火温度的烘烤,很容易碎裂,而且在移动油灯的过程中,一不小心也可能把它从灯座上摔下来,因此,在我们院子里,十家倒有九家的油灯是没有灯罩或者灯罩上有缺口的。
其实,没有灯罩并不是太影响油灯的使用,而新买一个灯罩需要一角多钱,所以大家总是将就着,使用这种没有灯罩或者灯罩有缺口的油灯。
使用没有灯罩的油灯,最大的问题是不能防风,而农村的房子总是四面透风的,一旦风起,很容易把那一点点大的灯火吹灭;即使没有风的时候,一个家庭只有那么两三盏油灯,使用过程中经常要移动地方,这个时候带起的微风也可能把灯吹灭。
为了避免这些不便,我们想了很多的主意,一是在移动或者起风的时候,用自己的小手把风挡住,这样做可以避免灯灭,却不能持久;二是自己用薄薄的白纸做一个圆筒当作灯罩,可惜白纸根本敌不起灯火的温度,只能用上三五分钟,还可能因纸灯罩燃烧起来而损坏整个油灯,是父母严厉禁止的;三是用透明的硬纸制作一个更大的灯罩,把整个油灯都放到里面,因为纸壁离灯火远了一些,倒是可以多撑一些时间,但是纸壁的厚度却挡住了很多灯光,也不是很理想。
最后,大家干脆继续使用这种没有灯罩的油灯,最多是风吹熄了再点一次,要知道一盒火柴才两分钱,可以点上百次油灯呢。
灯芯也容易出毛病,油灯能够发出光亮,靠的就是浸透了煤油的灯芯在燃烧,它也因此承受着整盏灯最高的温度灼烤,虽然烧的主要是煤油,但随着油灯一天天使用,灯芯也在慢慢地消耗,总有一天它会燃到底部够不上灯座里的煤油,这时就需要更换新的灯芯。
节俭惯了的农民,一般不会去代销店买新灯芯,刚好那时每家每户都会有一些棉制的带子,本来是用来缝补衣服或者制作小孩的裤带,用剩下的那些一两寸长的尾巴,正好是灯芯的最佳替代品,并且这种带子既有圆的又有扁的,虽然大小不一定和灯芯孔吻合,但天才的人们可以对带子进行减肥或者串联,总有办法把它们塞进灯芯孔。
灯芯的毛病还可能出现在拨芯棍上,这根细小的棍子虽然是铁制,但人们对灯光的要求是时大时小,一晚下来,它总要被拨动很多次。次数多了,自然会出毛病,特别是它和灯芯咬合的那个齿轮,用不了多久就可能卡壳,这个小东西,好像代销店也没有卖,坏了等于整个油灯都无法使用,只能另想办法。
孩子们的办法简单而直接,就是用一根缝衣针从灯芯露出的位置挑动整个灯芯,这样可以把它拉长而提高灯的亮度,如果想亮度低一点的时候再压一点下去,只是这种办法对灯芯的损伤比较严重,大人们很少使用。
最不容易出毛病的,就是灯座,由于它用生铁或者厚玻璃制成,比较牢固耐用,偶尔缺了一个小口,也不会太影响油灯的使用。
家里油灯不多,我们又在修补油灯的过程中了解到油灯的构造,一方面为了满足晚上做作业的需要,一方面为了满足自己创造或者说制造新东西的欲望,有一段时间,我们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一窝蜂地开始自己仿制煤油灯。
大家使用的材料很简单,用剩的墨水瓶子是天然的底座,原来的盖子好像不能耐受高温,就用一块圆形的小铁皮代替;再在铁皮中间钻一个小孔,插上一根棉带子当作灯芯,在瓶子里灌上大半瓶煤油,一盏简易的油灯就制成了。
这种油灯,虽然灯芯不能上下拨动,受材料限制使用的寿命也不会太长,却完全可以发出足够的光亮,院子里的小孩,几乎每一个都在它们的照耀下做过作业。
不久之后的一次集体劳动,更让这种自制油灯的热情达到了高潮。生产队要在所有的田地中间开展“灯光灭虫”运动,大人们在稻田里垒起一个个泥台,上面摆放一个装上大半盆清水的搪瓷或者塑料甚至泥巴糊成的盆子,再在盆子中央布置一盏自制的油灯。等晚上天一黑,点起油灯,虫子们看到灯光,不分远近一个个“飞蛾扑火”在所不惜,到天亮时一看,灯油早已耗尽,盆子里的水面上,层层迭迭地爬满各种虫子遗体。这项运动中,制作简易油灯的任务,基本上由孩子们承担,好歹也算挣了几分工分。
除了制作简易油灯之外,大家还会制作更简易的照明工具——火把。碰到晚上走夜路,如果没有月亮和星星,大家就地取材,有人扯几捆稻草,扎成长长的一条,这种火把点起来火大烟大,使用的时间却很短,只宜短途使用;有人拿一捆预先准备好的干篾条,这种火把光亮不是太大,行动的过程中需要经常迎风晃动使燃烧能够持续,但一捆篾条能用个把小时,是大家采用最多的办法;准备更充分的人,老早就在家里收藏好一堆含有大量松油成份的松膏枝,用一个铁制的网兜装好,再用一根铁丝固定在一根长木棍上,一兜松膏枝快烧完了,还可以再次添加,我们晚上去抓泥鳅,用的就是这种火把。
当然也有比油灯更好用更高档的照明工具,比如马灯和手电筒,但在当时,物资十分匮乏,这两样物什寻常人家难得拥有。两盏簇新的马灯,那是娶亲时必须挂在第一抬嫁妆的抬杠上的,不少村子里,东家用了西家还要用呢;而手电筒,好像要凭票供应,而且很少给农村分配计划,如果家里没有人吃“国家粮”或者当大队干部,是很难买得到的。
评论 0 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