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烽火义途》 34: 第三十四章
0%
墨書 Inktalez
陈宫站在床边,手中剑已举至曹操的胸前,但心中的纠结如山洪涌动。他的脸庞被月光映照,表情不断在犹疑与决断间变幻。 0
 
“曹操无情无义,斩草除根,今日不杀他,日后必成大祸。然而……”他垂下头,思绪纷乱,“我为国家投奔他,是期望与其共除董卓,还天下清明。如今就这样杀他,岂非也失了初心?” 0
 
他的手缓缓放下,目光转向窗外那轮冷冷的月亮。长叹一声,他将剑插回剑鞘,低声道:“此人虽多诡计,但若真能扫清董卓乱政,或许对天下还有一分益处。我若杀他,岂非与那董贼无异?” 0
 
说罢,陈宫轻轻拉开房门,回头再看了一眼酣睡中的曹操,脸上浮现出一丝复杂的神情。他低声自语:“曹操,你的路由你自己选,但我不会再陪你走下去。” 0
 
陈宫快步走向马棚,牵出自己的马匹,月光下的铠甲发出微弱的冷光。他翻身上马,迎著晓风策马离去,背影渐渐隐入夜色中。 0
 
天快亮时,曹操醒了,发现房间内一片空荡。陈宫不在,连桌上的酒杯也干干净净。他环顾四周,沉默片刻,随即坐回床边,嘴角勾起一丝苦笑。 0
 
“果然,他心生疑念,认为我无情无义,便弃我而去。”曹操低声喃喃,起身披上外衣,目光深邃如古井,“这世上,能真正理解我曹孟德的人,果然不多。” 0
 
他快步走向马厩,唤醒一名小厮,吩咐准备行装。“我不能再耽搁,既然陈宫走了,我也该动身。” 0
 
一夜之间,曹操策马来到陈留,见到了避居于此的父亲。刚一进门,便跪在父亲面前,将此前的遭遇从头到尾详述了一遍。他的语气带著激昂,说到吕伯奢一家被杀时,神情中虽有一丝不安,但更多的是坚决。 0
 
父亲曹嵩捋著胡须,眉头微皱,听到最后,低声叹道:“孟德啊,你此行凶险万分。如今欲图大事,恐需筹得大批资金,但我家中资财有限,恐怕难以支撑。” 0
 
曹操皱起眉头,思索片刻,随即眼中一亮,说道:“父亲,听闻孝廉卫弘为人疏财仗义,且家财万贯。若能说动此人相助,或可成事!” 0
 
曹嵩点头,神色严肃:“卫弘确是位慷慨仗义之人。此事宜速不宜迟,你速去拜访,务必诚恳相请。” 0
 
 
曹操应声而起,双眼透著坚定的光芒。他拱手向父亲一拜:“父亲放心,孩儿定会说动卫孝廉,为我大事铺路!” 0
 
曹操精心安排了一场盛大的宴会,邀请卫弘亲临。大厅内烛光辉映,满座的佳肴香气四溢,营造出一派隆重的氛围。卫弘一进门,便受到曹操的热情迎接。操亲自搀扶他入座,满脸诚恳,眼神中透著坚定的光芒。 0
 
酒过三巡,曹操放下酒杯,语气凝重地说:“卫孝廉,我今日特设此宴,非仅为敬重公之德,更为一件关乎天下的大事相请。”他顿了顿,深吸一口气,接著道:“如今董卓乱政,废主立庶,宫廷内外腥风血雨,百姓流离失所。天下义士切齿痛恨,而我曹操,心怀匡扶社稷之志,却苦于势孤力弱。今日冒昧,愿请孝廉伸援手,共襄大义!” 0
 
卫弘闻言,眉头紧锁,沉思片刻。他端起酒杯,目光如炬地看向曹操,语气坚定:“孟德,我卫弘虽非盖世英雄,但对董卓乱政早已痛心疾首。若能与公共事,除奸安民,此乃吾生平之愿!” 0
 
曹操激动地起身相谢,握住卫弘的手,热泪盈眶:“有孝廉相助,我大业必成!天下黎民,终有解脱之日!”卫弘拊掌而笑:“孟德言重,我家资财虽非取之不尽,但愿将所拥助公,成此壮举!” 0
 
不久后,曹操依托卫弘的资助,开始著手筹划。他以矫诏为名,命人急送各道传报,号召天下共讨董卓。同时,他亲自督办兵员招募,在陈留城外竖起一面巨大的白旗,上书两个大字:“忠义”。 0
 
此举一出,陈留四野风声鹤唳,但义士们无不心潮澎湃。数日之间,四方闻讯而来者,络绎不绝。城外的校场热闹非凡,年轻的庄稼汉放下锄头,渴望成为一名战士;久居山林的游侠也携剑投奔,皆希望能为讨伐董卓出一分力。 0
 
曹操站在校场高台之上,俯视底下集结的士兵,神色坚毅。他高声宣布:“今日你我在此集结,非为私利,只为讨奸除佞,还汉室清明!我曹操誓与诸位同袍,生死相随,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0
 
曹操起兵的消息传遍四方,许多志在匡扶天下的英才纷纷投奔而来。一天,一位名叫乐进的男子抵达陈留。他是阳平卫国人,字文谦,精通军略,对曹操抱有极大的敬意。曹操与他促膝长谈,当即将其收入麾下,任为帐前重要幕僚。 0
 
不久,山阳钜鹿人李典也赶来投效。他字曼成,性情沉稳,武艺出众,且对战场有敏锐的直觉。曹操对他的才干极为欣赏,亲自为他安排职位。 0
 
随后,来了一对并肩而行的身影——夏侯惇与夏侯渊。两人出自沛国谯地,乃曹操同族。夏侯惇,字元让,自幼习武,年少时便因替恩师报仇而名声大噪;他的堂弟夏侯渊,则以果断敏捷著称。两人各率壮士千馀人,义气凛然地加入曹操麾下。曹操与他们多年未见,重逢之际,兄弟之情溢于言表,对他们的到来表示了无比的欢迎。 0
 
不仅如此,曹氏家族的另一批重要人物也相继赶来助力。曹仁,字子孝,与曹洪,字子廉,分别率领千馀人加入。这两人皆是曹操的堂弟,熟练兵法且身手矫健。他们的到来为曹操的军队注入了强大的力量。 0
 
 
卫弘更是倾尽家财,为这支义军置办兵甲和旗帜。四方的支援也络绎不绝,送粮者人马成群,堆满的物资将整个村庄变成了一座临时的军营。 0
 
随著这些未来三国中赫赫有名的人物逐一投效,曹操的麾下逐渐聚集起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0
 
袁绍在渤海接到曹操的矫诏,心中震动,当即召集麾下文武议事。绍满面严肃,目光扫过众人,沉声道:“曹孟德以义起兵,诛董卓以正天下,诸位以为如何?”座下众将纷纷请战,声势浩大。袁绍当即决定,点起三万精兵,离渤海南下,与曹操会盟,讨伐董卓。 0
 
曹操则分发檄文至各郡,以大义号召天下豪杰,檄文措辞铿锵有力,洋溢著正义的火焰: 0
 
曹操等,谨以大义布告天下: 0
 
董卓,此狼子野心之徒,公然灭国弑君,秽乱宫禁,肆意荼毒生灵;其罪行罄竹难书!卓残暴无度,视天下为刀俎,百姓为鱼肉,狼戾不仁,罪恶已充积于天地。 0
 
今奉天子密诏,曹某与义士共起,集义兵于四方,誓扫清华夏,剿灭群凶,还天下以太平! 0
 
望有志之士,兴义师,行公道,匡扶汉室,共襄盛举;为苍生谋福祉,为天下讨公愤!檄文到日,诸君当以义为先,速速奉行! 0
 
檄文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文辞激昂,激起各地百姓与士族的义愤。地方豪强纷纷响应,传檄之地义师如雨后春笋,一场席卷全国的反董行动由此拉开帷幕。 0
 
 
目录

评论 0

阅读设定

文字大小
-
18
+
  • Amy
  • Mary
  • John
  • Smith
  • Ed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