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野草 43: 第43章 在水一方
0%
墨書 Inktalez
水是生命之源,人,天生就是亲水的动物,虽然接受了母亲“不能下水玩”的命令,还曾经历过溺水的险境,我仍然对水有一种特别亲近的感觉,在1982年的夏天,这种感觉衍生出一段全新的体验。 0
进入初中,同学不再只是一个院子或者邻近院子的熟悉面孔,而是来自西中公社的好几个大队,大家的院子,有时会隔上五六里甚至十华里的路程,即使同属丘陵地区,近山和近水的区别特别大。在和同学交往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那就是傍蓼水河而居的人家,并对他们的生活心向神往。 0
终于有一天,我征得了妈妈的同意,趁星期天放假的机会,准备去一个住在河边同学家“玩”一次。可以印证我前面思绪的是,至今我已经一点都记不起那个同学的名字,也记不清他们那个院子的名儿,只能凭现有的知识判断,他们应该属于现在的木井村,同学应该姓邓。 0
 
那一个星期六,期待着放学的心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老师也仿佛知道我的心情,踩着下课的铃声宣布了放学的消息。我立马抓起书包,喊上同学,飞快地跑出教室,走向学校后山边的小路。 0
一路小跑,有点气喘吁吁的我们很快就来到了蓼水河边,望着我不曾准备换洗衣服的样子,同学没有像往常一样选择趟水过河,而是沿河再往上游走了几十米,来到一个简易的码头边。 0
一只小船正静静地躺在对岸的水面上,他高高而长长地吹了一声口哨,一个老人慢慢地从旁边的小茅屋里走出来,跳进船,用一根竹篙轻轻一点,小船便缓缓地向我们驶来。 0
 
虽然是第一次坐船,但新鲜感带来的喜悦完全压住了颠颇感带来的后怕,加上河流比较平缓,没有一丝的浪花,河面也不宽,除了靠岸的一刹那差点摔倒之外,我无惊无险地抵达了同学院子前的河堤。 0
仍然是一路小跑,我们来到了同学家里,太阳还挂在西边的山尖上有十几米高。可能是同学提前和家里说了我要同去的缘故,他的父母都在家里,而且为我们准备了热气腾腾的饭菜,虽然没有大鱼大肉,当时农家能够拿得出来的鸡蛋、蔬菜却是一样不少,还特别炒了一盘过年没吃完的腊菜,要知道这时已经入夏,过完年有好几个月了呢。 0
吃完这顿丰盛的“午饭”,同学并没有因为我的到来而得到免除家务的恩典,马上拿起屋子里的竹篮子,说是要去打猪草。当时的农村孩子,扯猪草实在是一项习惯性的劳动,让我感到有点奇怪的是,他们讲的是“打猪草”这样一个更接近书面语言的说法,不像我们总是说“扯猪草”,仿佛猪草都是生根在土地里,需要很大的力气才能“扯”出来似的。 0
 
直到他把我带到河边,自个脱下衣服,赤条条地跳进河里,一个猛子扎下去,不久便带着一把水草浮上来,我才明白,他们这是真真正正的“打猪草”,用的是“打捞”功夫,我们那儿是实实在在的“扯猪草”,用的是“扯皮”功夫。 0
由于用的是“打捞”功夫,我帮不上太多的忙,只能提着篮子在河堤上追着同学的身影跑,一旦他甩出一把水草,立即收拢来装进去。 0
这样,我们很快就打满了一篮子水草,背着它回家了。 0
 
八十年代初期,农家的夜晚没有任何的娱乐活动,甚至也没有几家会吃晚饭。我和同学回家后,装模做样地做了一会家庭作业,便爬上床追逐周公去了。 0
第二天,没有了打猪草的任务,我跟在同学的屁股后面,开始了真正的“玩水大餐”。 0
首先,我试着和同学一样,脱光全部的衣服,慢慢走到河里。这当儿,同学是“跳”进去的,而且一下子就游到了河的中央,我却要抓着河堤上的杂草,慢慢地把身子浸进水中,并且只能在离岸边几米的范围内活动。 0
 
就是这样,让我体验到了一种特别舒服的感觉。这完全不同于在家里时,偶尔躲着妈妈到水塘里去浸一回的感觉:塘底是淤泥,河底是砂石,塘里是死水,河里是活水,哪怕是不小心呛了一口水,似乎塘水是那样的污浊,河水却有一种甜丝丝的味道。 0
看到我一个人在河堤边不敢太多的动弹,同学也没有太多在河的中央撒欢儿,很快又游到岸边,拉起我那已经慢慢适应上午河水温度和河底砂石状况的身子,小心地走向下游一个布满鹅卵石的地方,开始了另一项更具玩乐性质的活动——抓鱼。 0
说到抓鱼,我一直特别喜欢,而说到抓鱼的技术,我至今仍然十分笨拙。当时,我能够抓到的鱼,只有泥鳅一种,而且抓的方式十分勉强,只能在三种场合下抓得到:一是生产队在田里打石灰,把泥鳅呛得晕乎乎的时候,用手去抓或者干脆捞起来;二是收割了晚稻之后,在半湿的田里有许多泥鳅过冬藏身的洞,沿着洞慢慢挖,总能挖出一些来,它又无处可逃,只能成为我们的美味;三是开春的时候雨水多,大雨一来,所有的水田都要放水,在放水的口子边,拿畚箕一捞,运气好的时候能有好几条呢。 0
 
这一回同学带我抓的,却是河里的鱼,水里的鱼,想一想,我总觉得自己没一点把握,同学却大包大揽地说:“你只要跟着我,抓得到的。” 0
同学选择的渔场就是那个鹅卵石场,其实露在外面的鹅卵石只是少数,更多的仍浸在水里,有一些还围成了一个个小水池。水里面经常有一条条游鱼窜来窜去,可等我伸出手想去抓时,又都飞快地逃走了,甚至有一两条明明撞到了我的手上,却怎么也抓它不住。同学倒是有些收获,见我两手空空的失望样子,轻轻地笑了笑,说:“你能抓的不是这种鱼,看我的!” 0
只见他搬起一块二三十斤重的鹅卵石,对着一块有一半露出水面另一半浸在水中的大鹅卵石,狠狠地砸去,连旁边清清的河水也惊得有些晃动和浑浊,等待一会,水清了之后,他又说:“你搬开那个大石头看看。” 0
 
石头实在太大了,好在不是那种长在河床上的“生根石”,我们合两人之力,尝试了两次之后,终于把它搬开了。好家伙,里面居然有两条淡黑的鱼儿静静地躺在那,虽然没有翻出白肚皮,却是一幅晕菜的模样,我伸出手立马想收获这天的第一个果实,同学却拦住了我,说:“小心,这种鱼背上有刺,不能随便抓,要捏紧它头部没刺的地方。” 0
按照他教的方法,我好一会儿才抓起一条可怜的小鱼,仔细察看,果然背上有好几个地方长着锯齿状的鱼鳍,如果不小心碰上去,肯定会划破皮肤。 0
这时,我才记起在我们那地方发春雨的时候,偶尔也能捞到这种鱼,大人们都把它叫做“鸭鱼”,在我们那儿,这个名字是一句骂人的话,意思是说这个人太笨了,没有一点聪明劲。 0
 
仔细想来,也确是这样,虽然生了一副“凡人莫近”的凶险样子,还带着锯齿般的利刺,这种鱼却总是生活在浅水的地方,而且特别喜欢藏身于石头底下,抓鱼的人只要搬起别的石头一砸,晕晕的它便只有下油锅上餐桌一途了。 0
许多年后,这种鱼在我们的省会长沙成了一道名菜,赢得了“黄鸭叫”这样一个形象而响亮的名字,它们的命运,更加只剩下“美味”一种了。 0
用自认并不太笨拙的双手,抓着这种笨拙的鸭鱼,不知不觉间,一天就过去了,我的第一次亲水体验,也在记忆中渐行渐淡了。 0
 
 
目录

评论 0

阅读设定

文字大小
-
18
+
  • Amy
  • Mary
  • John
  • Smith
  • Ed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