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野草 45: 第45章 年轻的老师们
0%
墨書 Inktalez
进入新的学校,首先熟悉起来的,并不是周围的同学们,而是一个个年轻的老师,他们中有的就是我们的任课老师,有的却仅仅是因为年轻又每天住在学校里,我这个跟在爸爸身边读书的学生,渐和他们熟络起来,成了他们的“小朋友”。 0
这些老师,在近似“百废待兴”的花园中学,因其年轻而充满活力,而我爸爸作为一校之长,执教的理念有点超出当时的大气候,鼓励年轻老师进行教学上的探索和自身素质上的提高,他们的年轻与活力因此而更加彰显,也更加吸引我们这些进入中学不久的学生。 0
虽然我在花园中学只是短短的两年时间,却在他们有意无意的教导下奠定了人生的基本框架;现在回忆起来,给我留下深刻第一印象的年轻老师,至少有以下这些: 0
最先接触的,便是我们48班的班主任李允照老师,严格说来,他不是太年轻,应该出生于五十年代末期,可他是我们的班主任,和我们接触最多,而且他的教育理念虽然更多地趋向于传统的“严师”类型,却很能抓住学生们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教学效果一直在全校甚至全区都名列前茅。 0
他教我们的数学,我清楚地记得,在他的教导下,我可以将一个学期所学的内容从头到尾慢慢地复述或者默写出来,其中的定理、定义一个不漏,而且明了来龙去脉,知晓应用场合,如果我的数学能够一直接受这样的教育,或许人生的路途会截然不同。可惜的是,我只是在他门下读了初二、初三,高中时代变得有点“只知皮毛不求甚解”。 0
李老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大家的公认,可他自己却仅仅是一个民办老师的身份,听说经过多次的“转公办”考试都失败了,我们为他惋惜之余,也隐隐对这种制度有些不满;好在我参加工作以后,他终于以“特招”的方式进入了湖南教育学院进修,毕业后不久又转行到乡镇担任副乡长之类的领导。 0
语文老师刘大正,是带领我进入了真正的“语言”世界的第一个老师。他出身于中医世家,可能因此而打下了较深的古文功底,而相对严格的师范学校中专教育,又让他对教育学生有迹可寻。我刚进中学时,学得最好的课程便是语文和数学两门,他因此常常给我“开小灶”,要求我额外读一些经典的作品如《古文观止》之类,并指导我在写作文的时候使用一些名言、熟语以及相应的修辞手法。 0
刘老师是真正的年轻老师,当时还没满二十岁,因为年龄小,一到公开场合讲话便会有点脸红,因此有人戏称他像个女孩子;虽然他的家就在花园街上,离学校只有一公里左右的路程,但他还是住在学校的时候多,好像更愿意和我们这些学生及其他年轻老师呆在一起而不回家。 0
也许,他是不怎么愿意去面对那个有“两个妈妈”的家(他父亲是名老中医,新中国成立前娶了两房太太);也许,他是真心想和学生及老师们多多相处、钻研教学。 0
有意思的是,刘老师的姐姐嫁给了李允照老师,她以一个吃“国家粮”的医生身份嫁给吃“农村粮”的李老师,在当时也算打破门第之限了。 0
以后几十年,刘老师一直坚持在教学的第一线,后来做到洞口县最高学府一中的骨干语文老师;可以告慰他的是,我虽然在读书时语文成绩差强人意,作文更是起伏不定很少有给他长脸的时候,参加工作以后却基本上从事着文字工作,还勉强写了几本书。 0
英语这门课,虽说在炉子中学学了一年算是完成了启蒙,但我的成绩却总是只能勉强合格,这样一种情况下,英语老师杨艳梅的努力便显得更加突出。她当时已有一个两岁左右的孩子,爱人远在岳阳的长岭炼油厂工作,她带着孩子就住在我们教室边上的一间小房子里,课余时间很方便向她请教。 0
不过杨老师的教学水平实在不是很拔尖,再加上我对英语的兴趣总是怎么也不提不起来,学业成绩并不见得有明显的提高,勉强能够达到全班的中上行列便算是超水平发挥了。 0
整个初中阶段,唯有一次不知是哪根筋搭错了,我才进入了全班前十;等到高中阶段,我的英语仍然学得不伦不类,高考时很是拖了一些后腿;直到大学,我的英语仍然属于“哑巴英语中的末流水平”。而杨老师,在我们毕业后不久也离开了花园中学,听说是调到她爱人的厂子里去了,从事的也不再是教书育人。 0
除了任课老师之外,还有几个年轻的老师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0
49班的班主任李冬球。和李老师熟悉起来,除了他经常和我们这帮住校的学生在一起之外,还因为他是隔壁49班的班主任,而且有一个侄子在49班是比较拔尖的同学,我因此经常去49班看一看他们布置的作业是什么、讲的课程和我们有什么不同之类。 0
在九十年代中后期,李老师放弃了教师这份职业,开始自主创业,先是做一些倒买倒卖的生意,后是办起了利用竹木资源加工胶合板的厂子,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老板。 0
教初一语文的邓柏春和曾明子。可能是我对语文比较喜爱,而邓、曾两位老师又经常和刘大正老师一起讨论教学的缘故,也可能是他们的性子和我比较相投,或者是因为我爸爸支持他们继续学习攻读大学课程的原因,这两位老师在课余和我在一起的时间很多。 0
邓老师的家住在南家湾马路边,这是我回家和上学经常经过的一个院子,很多时候我往返家里,都不是和爸爸同行,却会和他同行一段,偶尔还会到他家里去蹭一点东西吃;他在后来也改行从政了,做到了洞口县某个局的局长,听说群众口碑很好,只是毕竟半路出道,又没有过硬的背景与关系,没有再往上走一级台阶。 0
曾老师是这些年轻老师中最年轻的一个,他家也是中医世家,与刘大正老师的父亲在花园街上坐堂行医不同,他父亲曾德盛先生是洞口县中医院著名的医师,他哥哥据说又是花园公社第一个大学生,很有一些家学渊源。他特别求上进,相继攻读了大专、本科的课程,我后来在洞口一中插班的时候,他就已本科毕业调进一中任初中部老师了;再后来,曾老师又读了研究生,进入了新华社,一直在北京工作,最后听说做到了中纪委的司级领导,算是我的这些老师中学问最大、官位也最高的一个。 0
教初一英语的邓了艳老师。她是一个刚出校门的女孩,活泼好动,还兼着几个班的音乐课。她住的房间紧靠着杨艳梅老师,里面有一个我们还不太认识的录放机,经常会传出悦耳的歌声(有时是机器在唱,有时是邓老师自己在唱),她的穿着打扮好像很能引领整个花园街上的潮流,有一些五六十岁的老教师颇有微词,只是因为我爸爸这个做校长的比较开明,她才不曾像某些爱美的师范同学一样受到排挤与批评。在我们毕业不久,她就嫁到北京去了,听说仍然从事教育工作。 0
 
 
目录

评论 0

阅读设定

文字大小
-
18
+
  • Amy
  • Mary
  • John
  • Smith
  • Ed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