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書 Inktalez
渐渐熟络的同学们,互相戏弄的少年心性喷薄而出,只是“文斗”、“武斗”的历史已经渐行渐淡,这份戏弄也显得高雅了几分,集中的体现,便是你给我取一个雅号,我再送你一个,慢慢地,几乎班上每一个同学,都有了一个新的辨识符号。
在一个秋日的下午,学校食堂的晚餐还没开,读通学的同学都已经回去了,在校寄宿的也三三两两跑去了操场上玩耍,教室里只剩下邵家健、曾传涵和我三位。突发奇想,邵同学主讲,曾同学记录,我偶尔也插话补充,将大家的雅号一一写在黑板上,没想到,大大的一块黑板,居然很快就写满了,甚至还有几个同学的没能写上去呢。
这些雅号,取的方式多种多样,仔细梳理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
一是谐音,这类雅号应该是最多的。比如我们 “一贯正确正统”的政治老师谢国清,因为与课文《促织》中那只战斗力旺盛的蟋蟀发音相似,居然被称为“蟹壳青”。再如某老师的儿子大名“凌飞”,颇有凌云飞天的气势,偏偏谐着“磷肥”的音,正好他爸爸是个化学老师,多么的贴近生活又超越梦想啊。雅号大会的始作俑者,最喜欢为各类同学取各种雅号的邵同学,也得了个并不雅的“少家教”名号,好在他自己并不以此为忤,那一黑板雅号中,第一个写上去的,就是这一号。
二是形象,根据某位同学的形象特征,取其突出部分,一听其号,马上可以联想到其人。如我们那格外强壮的体育委员,便被冠名“蛮牛”,巧的是,他本人确确实实的姓刘,与谐音也搭了一点边。而与我同一条上学路途的彭泽权同学,因为家里姐姐众多,家庭条件比较好,虽然生长在农村,却拥有一身白嫩的好肤色,是不少女生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可能是取雅号者怀着一点点羡慕嫉妒恨吧,给他的雅号是“鸡肉”,好看又好吃哦。其他如 “豆芽”、“冬瓜”、“包菜”之类,几乎所有的植物都让同学们占着了,只有“白菜”这个名词,历经高中三年,居然没有哪一个领走,无意中回避了“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故事,又避免了“好白菜都让猪给拱了”的悲剧。
三是故事,有一些同学,在学校里留下了一个个或传奇或啼笑不得的故事,被其他的同学抓了把柄,从中淘取一段两段,成了天生的雅号。记得有一位成绩中上的女同学,一直志向远大,一次作文谈理想,她别的不想,想的居然是中国第一任女总理,不知是谁在曾老师那里看到了这篇文章,便给他取了个“总理”的雅号。另一位同学,在上数学课的时候,罗老师刚刚写出一个“Δ”,便小声地议论“这个三角形不是初中时就学了吗?”。只是他讲快了一点,这一回要学的这个符号,并不代表形状,却代表一个参数,应该读作“德尔塔”,理所当然,这位同学马上得了个“Δ”的雅号。而站在黑板前飞快地书写着别人雅号的曾同学,也有一个“二诸葛”的雅号,据说取自他们村子里老老少少都爱看《三国》学《三国》,以我来看,除此之外,课文《小二黑结婚》里的那个配角,才是他这个雅号得以真正流传的催化剂。
四是隐喻,毕竟当时仍是“谈恋爱都不能牵手更不能勾肩搭背”的时代,为女生取雅号,男生们虽然心里一百个愿意,却不敢明目张胆,只能悄悄地进行,还要经过左拐右弯的加工和掩饰,隐喻成为必然。像“B1”这个雅号,在班上传诵了好一阵之后,我才打听明白:学校里弄了个“美女排行榜”,取英语“Beautiful”的第一个字母行头,分别编号2至10,唯独这个第一名,或许是我们进校时已经毕业了,或许是一时三刻还不能确定真正的冠军应该是谁,便暂时空缺。恰好我们班上的黄冬秀同学在学习上不仅力压群芳而且力压群雄,是三中历史上名符其实的女生“Number 1”,再加上娇小秀气的形象,“B1”这个雅号很快得到了八四级全体同学甚至是三中当时全校同学的认可。另有一个女生,因为出身于城镇干部家庭,接触面广,打扮时尚,不像一般的女生那样“老死不与男生来往”,在某些“卫道士”的眼中便有点格格不入,以她的姓名首字组成了一个“YJ”的雅号,少不更事的我,也随着大流喊过几回。
至于我自己,既然能够成为“雅号三人组”的一员,少不得也有一个雅号,因我喜欢叫嚷,又不通世事而从不注意场合,大家赠送了一个“叫麻蝈”的称呼,我也欣欣然接受。直到后来,因为发生了一件事,我又得了一个更加响亮、也更加不雅的雅号。
评论 0 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