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野草 87: 第87章 嘻乐双抢
0%
墨書 Inktalez
从分田到户开始,因为家里要搞“双抢”,我又是父母外最主要的劳动力,所有的暑假几乎都是在辛苦的劳作中度过的,因此有点视暑假为畏途。 0
1986年的暑假却有点不一样了,弟弟妹妹慢慢长大,这两年相继加入了劳作的队伍,虽然他们力气还小,动作也不熟练,但总能帮上一些忙;特别不同的是,这一年的暑假,表妹叶云也来到了我们家。 0
云表妹来我家,背景让人唏嘘:小姨妈在去年冬天由于一次医疗事故去世了,姨父一个人要管三个儿女实在艰难,给她们找了个后妈,又带过去一儿一女。 0
一家六个人挤在两间房子里(姨父家是一栋六排五间的木房子,爷爷奶奶住了一边,姨妈去世后,奶奶把最小的表弟叶飞带在身边;这个虎头虎脑的小表弟,两年后突发急病,因救治不及时而离开了人世,当时他还和姐姐争着要到我家来,妈妈至今一谈起这段历史就满是眼泪和后悔),家里经常发生各种矛盾。 0
小姨妈生前和妈妈关系特别好,云表妹和妹妹又是同年,过了这个暑假便要升初中了,妈妈因此决定把她接到我家和妹妹一起上学,离开那个杂乱的环境。 0
云表妹在家里是长女,比妹妹大十个月,当时正是豆蔻年华,发育比较早,个头都快追平我了,但在家里参加劳动的时间并不多,来到我家后,见妹妹都要下田劳作,也加入了“双抢”的大部队。往常三个人干的活,现在摊成了六个人来分,有了几分轻松,也多了几分欢乐。 0
像往常一样,“双抢”的第一阶段是“抢收”。每天清晨,父母便摊开席子晾晒头一天收获的稻谷,我则带着三个弟妹下田去割稻子,直到我把镰刀、箩筐、畚箕整理好,他们仨才慢腾腾地揉着惺忪的眼睛起床,心急的我可等不了这么久,总是一个人独自出发,来到稻田边,飞快地舞动镰刀,把心里的那一股气全发泄在稻子身上,往往等我割了好大一块水田的时候,弟妹们才会来到田塍边。 0
大家到齐,因为有表妹在,我不好训斥他们,只能想办法加快收割的速度,生产队是分田到户,我的主意是“分稻到人”:我是老大,分最多的任务,妹妹和表妹年龄小,但女孩子手巧,割稻子这样的活和弟弟的任务应该差不多,最后的结果,以形状最规整、面积最大的蒋丘为例,我的任务是一排6行,弟弟是4行,妹妹和表妹一共是7行。任务是分下去了,大家开始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对付眼前的稻子,等父母晒好稻谷来到田边的时候,便可以开启“打谷”的环节。 0
农村收割稻谷,我没有亲历使用“福桶”的时代,从分田开始,持续最久的便是使用“人力打谷机”,两个人一边踩动踏板带动“打谷盘”飞速转动,一边把“禾手”喂进去,利用打谷盘上的铁齿将谷粒脱下,这个活一般由我和弟弟来干。妹妹和表妹这时分别负责给我和弟弟输送禾手,因为表妹比妹妹高大一些,而我比弟弟打得快一些,一般便是表妹负责我这一边;妈妈负责跟在打谷机后面,将储谷桶中的碎草杂物捞出来,再把谷子装进箩筐;爸爸负责运送谷子回家里,偶尔也来踩一段打谷机,或者捆一下稻草。 0
在我大学毕业后不久,农村开始使用“动力打谷机”,利用柴油发动机带动打谷盘,负责打谷的人轻松了不少,只是这个时候我参加“双抢”的时间已经不多。 0
到2010年左右,农村里又出现了一种单人可操作的动力打谷机,还是用柴油发动机带动,但打谷盘缩小了许多,还增加了一个扬风系统,既小巧轻便,又可以直接将谷子吹进编织袋中,还省去了事后用风车吹去秕谷和杂物的工序,在农村壮劳力纷纷“南下北上”打工赚钱的10年代,让农村里六七十岁的老人轻松地成为了收割稻子的主力军。 0
最近几年,又出现了“联合收割机”:每到收割季节,从河南、安徽等地出发,一台台收割机坐着卡车,走进农村公路,然后下田收割,每亩田收费100到200元,只要一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将所有的谷子收进袋子、送到田边空地,除了一个驾驶员,几乎省去了其他所有的人力劳动。唯一让人不爽的是,这个机械比较大,像我家所处的丘陵地段,有些水田它进不去,妈妈七十一岁生日的时候,我们兄弟不得不和父母一起,利用一台缩小版的动力打谷机,收割了六分多田,连侄子龙中柱都参加了用独轮车运送谷子的劳动。 0
如果说抢收是快节奏、力气活,接下来的抢插便属于技术活了,时间要求上也没有抢收那么急。这时候,我们全家就会上演一出出不同于一般农民的嘻笑剧: 0
妹妹和表妹都是女孩子,又是初学农活,看到水田本来就有点害怕,抢插的时候田里必须保持一寸左右的肥水,不时会有浮游的昆虫和小动物出现,吸血的蚂蝗看到她们嫩白的小腿又特别喜欢,因此,很多时候我和弟弟都要帮她们抓走缠在腿上的蚂蝗。抓了几次之后,我们才告诉她们对付蚂蝗的绝招:不时检查自己小腿浸在水中的部分,发现有蚂蝗立即用秧苗的根系从上往下搓动,可以快速将蚂蝗赶走。 0
解决了蚂蝗的问题,接下来还有插秧横不成排竖不成行的问题,两个妹妹都是第一次插秧,速度不快还好说,老是插着插着就走了样,我和弟弟就分别负责盯着一个,在自己努力干活的同时用眼睛的余光瞄着她们插的秧苗,一发现间距太宽或者太窄就高声提醒,或者顺手将身边的泥水泼到出现问题的位置,这时不免会有一些水滴溅在她们的衣服上,加上不时对付蚂蝗、不时因劳累而直腰在水田中走动,下田没有多久,大家身上便满是泥点水渍了。 0
爸爸要运送和翻晒稻谷,妈妈要准备一日三餐,我们兄妹四个成了双抢的主力军,因为正是活泼好动的年龄,大家在劳作的过程中总是一片欢声笑语,经常会讲一些笑话故事之类缓解身体的劳累。 0
我把以前看过的《三国》、《水浒》、《西游》、《说唐》掰成一个个故事和片段作为大家的“粮食”,像一百单八将、十八好汉、五虎上将、八十一难都一个个成为兄妹们的谈资,妈妈偶尔也来掺和两句。 0
有一回,我讲到《三国》中名将的排序,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解释说一吕是吕布,二赵是赵云,四关是关羽,五马是马超,妈妈可能是听岔了,复述的时候一张嘴就说出“一吕二布……”来,让大家都捧腹大笑,我更是不得不爬到田塍上坐下,要不就得在水田里打滚了。 0
太阳下山了,天色渐渐黑了下来,由于增加了人手,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晚上加夜班插秧,而是收拾各种工具,在水渠里洗去脚上的泥巴,妹妹们穿上一双凉鞋,我和弟弟则仍旧赤脚,向家里走去。 0
晒坪里,爸爸正在归拢晾晒了一天的稻谷,有的直接装进箩筐挑进谷仓,有的装上风车吹去秕谷明天再晒,还有的需要过一下筛子剔除细碎的绒草,我和弟弟也过去帮忙;妈妈早已在灶屋里准备饭菜,妹妹们过去帮忙烧火。 0
晚餐的菜肴像田里的稻谷一样丰盛,虽然没有大鱼但有大肉,四五大碗菜蔬热气腾腾地摆在方桌上,一大盆酸菜汤是每天的必备品,吃饭前先喝一小碗,既驱除了一天劳作的疲累,又打开了胃口、温润了喉咙,比起今天的山珍海味、饕餮盛宴还要让人回味无穷。 0
 
 
目录

评论 0

阅读设定

文字大小
-
18
+
  • Amy
  • Mary
  • John
  • Smith
  • Ed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