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赜去世后,皇太孙萧昭业即位,却是个专注于享乐的皇帝。他对于政务不感兴趣,对大臣萧鸾的劝告也是置若罔闻,甚至还起了想杀萧鸾之心。
这时候,掌权的大臣萧鸾,即后来的齐明帝,决定要先发制人废掉萧昭业。
在内阁商议的密室中,萧鸾严肃地对萧衍等人说:“再任由皇上萧昭业这样下去,国家将会危在旦夕。我觉得,该是时候采取动作了。”
萧衍紧紧地握住手中的扇子,反驳道:“萧将军,废立皇帝是大事,不能轻率从事。现在这样做,难免会遭到众王的反对,这样一来,恐怕会激化内部矛盾,引发更大的混乱。”
“萧衍,但你提到的众王,大多没什么才能,只有随王——萧子隆文武兼备,而且掌握了荆州。若是能把他召回来,就么一切就万事大吉了。” 萧鸾冷静地分析。
赵澜听后,笑了答道:“萧大人,大事在人,不在于所谓的万事大吉。随王其实徒有虚名,并没有什么真才干。他的属下也没有出色的人,只是依赖武陵太守卞白龙和另外一人。”
萧衍接续赵澜的话,补充道:“而且这两人也是无能之辈,贪图金钱富贵,到时候只要一封书信许诺高官厚禄,就可以把他们轻易地召回来。届时没有了左膀右臂,随王到时候也会跟著回来的。”
萧鸾对萧衍与赵澜的分析非常赞同,他的眼神显得越来越激动,“好,就依此计划行事。你们开始准备书信与赏赐吧。”
----
几日过后,萧衍与赵澜奉上了书信密函。
“来人,把那封密函递给我。” 萧鸾掌握朝政大权的手指微微一弹,一名近侍立即捧上一个金镶玉的信函。
萧鸾打开信函,看了内容,对著萧衍微微一笑,说:“这就是让随王回来的那封信吗?”
萧衍微笑回应:“正是,陛下。我相信这会是一场成功的政治手腕。”
萧鸾将信函递给旁边的秘书,然后慢慢地走到窗边,凝视著窗外月光洒在瑰丽宫廷的池塘上,仿佛在思考著什么。
突然开口:“萧衍,你真的认为他会回来吗?那些属下会轻易地被我们收买吗?”
萧衍心中一动,他缓缓说:“陛下,荆州虽然重要,但随王的势力却并未巩固。一方面,他也缺乏足够的政治思维和军事实力;另一方面,他的属下,如卞白龙等,都是一些贪婪之徒,看到机会就会掉头。以大人的威望和我们承诺的财富,他们不会不来。”
萧鸾似乎被萧衍的分析所打动,轻笑了一声,说:“好,那就按照你说的来做。不过,若计划失败,你可知后果?”
萧衍鞠躬回答:“萧将军,我自当负责。”
三个月后,一切如萧衍所计划的那样顺利。荆州的卞白龙和另一名将军接受了萧鸾的条件,放弃了对随王的支持。
随王萧子隆只好含泪返回南京,臣服于萧鸾。
成功召回随王后,萧鸾随即废杀萧昭业后,拥立萧昭文即位,自己掌握朝政大权。
三个月之后,萧鸾成功地废除了萧昭业,并自立为帝。并且对萧道成和萧赜这两位帝的所有子嗣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先后杀掉年长的,最后临终前也不放过年幼的,全数诛灭。
一来是因为皇位得位不正,所以必须斩草须除根免得后患无穷,二来也可能是自己的心魔在作祟,从小父母双亡,虽说是由萧道成亲手抚养长大的,但这些人当上皇帝后,却从来都没有当他是手足过。
-----
在萧鸾的皇宫宫廷里,豪华的城宫墙高耸,雕梁画栋,匠心独运,象征著他皇帝身份的威严和尊贵。不同于先前冷清紧张的氛围,现在的气氛似乎稍微松动了些。
但即便如此,萧鸾的目光依然犀利如鹰,他望著面前的大臣们,内心正深思熟虑。
他想到了萧衍,这位曾为他出谋划策的年轻侄子。
当萧鸾登基之后,他没有忘记萧衍的谋划之功,即将把他提升为更高的官位。
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他忽然想到了萧衍身边的那个年轻男人,赵澜。
“这个萧家子弟,虽然年轻,却颇有远见。”萧鸾心中暗想,“不过,他和萧衍一直太过亲近,甚至在某些政治决策上也有份参与,这对我来说是个未知数。”
----
萧衍与赵澜坐在他们自家的书房中,一面是绘有繁复战场布局的图卷,一面则是堆满了笔记和密报。
赵澜看著眼前的萧衍,心头一阵不安。“萧兄,你确定这样做是对的吗?萧鸾真的是一个可以信赖的皇帝吗?”
萧衍深吸了一口气:“说实话,我并不十分信任皇帝,但目前看来我们对他也没有威胁性。而且我们确实需要他的力量和资源。一旦局势有利于我们,也可以另寻新的盟友和机会。”
赵澜笑了笑,觉得萧衍的话很有道理。
就在这时,一名侍臣匆匆走进来,说:“陛下召见萧大人和赵大人。”
两人随侍臣来到了萧鸾的宝座前。萧鸾一脸严肃,对萧衍说:“萧衍,你的策略确实高明,朕打算封你为中书侍郎,正四品上,你觉得如何?”
萧衍拱手说:“陛下厚爱,臣感激不尽。”
“那赵澜呢?”萧鸾的目光转向赵澜,
“听说你不仅文学造诣出众,还有不俗的军事谋略。你觉得,应该给你什么样的职位呢?”
赵澜微微一笑,斜视了一眼萧衍,然后对萧鸾说:“陛下若觉得微臣有些才干,不妨赐个太子庶子之职。”
萧鸾考虑了一下,最后点头同意:“好,既然如此,那朕就封你为太子庶子,正五品官职。”
赵澜和萧衍对望一眼,都看出了彼此眼中的欣喜。
就在这时,一名亲信匆匆跑进来,手持一封信件:“陛下,北边来报,北魏的军队已经动员,看似有侵犯我南齐的意图。”
萧鸾紧皱眉头,取过信件翻阅一遍,然后看向萧衍和赵澜,说:“既然你们都在这里,不妨一起来商讨此事。”
赵澜接过信件,仔细研究了几下,然后开口:“陛下,以臣妾所见,北魏这次的动作应该不是一时兴起。他们可能已经做了长时间的准备,我们也应该有所防备。”
萧衍也附和说:“臣赞同赵澜的看法,这次我们不仅需要加强边防,还应该秘密派遣斥候,了解敌人的具体动态。”
萧鸾皇帝听后深以为然,指示下去立即进行相应的部署。
评论 0 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