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外山外 2: 02 纸上围棋
0%
墨書 Inktalez
走进梦想过很多回的一中教学楼,走进45班的教室,我发现,同学们泾渭分明地形成了两个小团体。教室的前排,是应届生,他们两年前考上了这个洞口县最高学府,拥有超过大部分同龄人的起点和优越感,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下仍然青春飞扬、激昂澎湃;教室的后面两三排,主要是十多个和我一样的插班生,来自除一中外的各个学校,以石江籍或二中毕业的居多,大家都在为高考背着沉重的负担和默默的努力,轻易不会掺和班级的集体活动;和插班生混坐在一起的,还有几个身材高大的本届同学,如拥有全年级第一高度、被同学们戏称“豆芽菜”的杨小球。 0
拥有十多年学龄的我们,很快进入了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的固定模式。踏着日复一日的步子,逐渐熟悉之后,天性好动好玩的我成了插班生中的另类,很快融进了应届生的圈子。 0
我最先加入的是“好动”圈子,由于几个考体育的应届生和插班生一样坐在教室的后排,开学没几天我就和他们打成了一片。体育生在文化学习方面要求不高、花费的时间也少,每天必交的作业在他们看来是一重负担,更何况还有隔三差五的考试,成绩太对不住观众也是个麻烦事;我理所当然地成为他们的枪手,平时让他们抄作业,考试时让他们抄试卷。 0
循着体育生这条线,我又成了班级篮球队的一名啦啦队员,几乎每天下午,只要天气晴朗,我都会随着考体育的唐黎明、杨小球、爱打篮球的曾克诚、肖江锋等同学一起来到操场,站在场边看他们组队厮杀,只是自己从来没有上场。 0
与其说是我加入“好玩”的圈子,倒不如说是我组建了它。班上的同学分成两拨,在学校和老师看来都是心照不宣,对大家的要求也就内外有别,作为插班生,我拥有更多的自由,而别的插班生几乎除了复习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只好去找一些应届生作玩的同伴。 0
同样家在西中乡的曾克诚首先响应,住在县交通局宿舍的杨君提供场地,瘦小而又喜欢蹦蹦跳跳的尹桂平经常跟随,再加上相对固定却随机加入的其他三两个同学,圈子就这样炼成了。 0
这个圈子,放学后经常躲在学校的河堤下打牌,趟过平溪河去回龙州掏鸟,挤在交通局那个小房子里打闹;几乎每一周,总会有一个同学做东,到校外不远处的一家小餐馆炒一盘份量满满的油渣,带到学校改善连续两三天的生活。 0
在我们玩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另一个插班生“钻”进了这个好玩的圈子,他就是我在入校第一天就碰上的佘松松。其实,松松同学是钻空子才进了这个圈子,他像大多数插班生一样沉浸在复习之中很少走出教室;可他又和其他插班生不一样,深谙一张一弛的文武之道,每天下午会抽出半个小时放下书本,在教室周围逛逛;更难得的是,他会一种我们都没有接触过的娱乐活动——围棋。 0
当时,聂卫平正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一夫当关,可45班绝大部分同学都像我一样只知道这个东西却从来没有见过。松松同学出身于干部家庭,不知是什么时候学会了一些基本的围棋知识,在他放松的那半个小时里,偶尔和我聊天的时候谈起聂大英雄,为了让我有个直观的认识,又用作业本画了一个并不标准的棋盘,向我讲解了基本的提、吃、劫等规则和简单的胜负判断方法。 0
有了一个新玩具,我马上把它引进了好玩的圈子和大家分享,拉着一个又一个圈友贩卖刚刚一知半解的围棋知识,利用作业本,画出9*9、11*11、15*15等各种并不规范的棋盘,向他们讲解之后,立即开始以赛代学、以赛代练。 0
一次又一次纸上谈兵,加入这个圈子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围棋水平虽未真正入门,玩起围棋游戏却越来越熟练,发现了不少的技巧: 0
开始画棋盘用的是白纸,很快就用上了数学作业本,那上面有横线,只要画竖线就可以用了;不久又找到小学生用的小字本、田字本,上面的线条天生就是围棋盘,哪怕它可能是15*20或者12*15。 0
代表黑白双方的棋子也在升级,最开始画的是黑白两种,马上便用三角形和圆圈代替;开始用的是钢笔,三两次之后便用上了铅笔,用了一次后可以擦掉再用,画一个棋盘可以下两三盘,直到薄纸被擦破才罢休。 0
我们热衷于纸上围棋的时候,松松同学扮演的一直是教练角色,他轻易不会上场,我们谁都不是他的对手;只有我们争执不下,或者某位同学想让对方见识一下最高水平的时候,他才会来到棋盘边动动笔杆子。 0
围棋热持续了两三个月,或许是后来聂英雄马失前蹄影响了大家的心情,或许是连入门都没有的水平实在太低级玩起来没劲,或许是冬天来了玩围棋手太冷,或许是更加临近的高考冲垮了大家的玩心,纸上围棋慢慢从45班的教室里消失了。 0
 
 
目录

评论 0

阅读设定

文字大小
-
18
+
  • Amy
  • Mary
  • John
  • Smith
  • Ed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