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柴红敏、邵英、胡若云坐着乡里唯一的一辆212吉普到田里选景、拍照。
三个人加上司机跑了大半天,才最终拍出一张照片:
画面中,胡若云手里拿着一本《故事汇》侧身面向镜头,身后是老固乡一望无际的玉米良田!
接下来就是胡若云的配文了。
这段文字胡若云写的很动情:
家境虽贫困却让我精神富足,我愿意以自己手中的笔为广大读者去创作更好的精神食粮……
关于《人性禁岛》背后还有很多精彩的番外和受《故事汇》篇幅限制而略去的大量精彩内容,即将发行的《人性禁岛》单行本将完全恢复、还原上述内容!
感谢广大读者的关爱,同时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期待《人性禁岛》单行本的问世!
盛产小麦、玉米的江北安南老固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眷恋、热爱这里的土地,也愿意自己的家乡发展的更好!
我渴望家乡的人民尽快改变贫穷和落后!我愿意为家乡代言、向全国推荐、介绍这里的风土与人情……
最后一段则干脆成了安南县、老固乡介绍:“这里是冬小麦、秋玉米的主产区,是有名的“国之粮仓”,广袤的平原、四季分明的气候、便利的交通……不仅适“种”,同时适“养”……
照片和文稿用挂号信寄出去了,说实话,连胡若云自己都觉得最后那一段,“广告”植入的太赤裸、明显了,他都不敢确定会不会遭到《故事汇》编辑部的“腰斩”。
直到一个多月后,《故事汇》编辑部责任编辑周冬老师终于回函了:照片直接通过了审核,但部分同志认为文稿部分内容不适,建议删减。
经过激烈的讨论,都决定不了,最后又上报到总编那里,新任总编辑召集了编委会成员研讨,最终决定:作者“挟私”怎么了?这样的情怀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认同!
最终通过。
胡若云暗叫一声:好险!
接下来就是紧张的对《人性禁岛》进行补充、修改了,没有电脑的“纯手工”操作,这可不是一个小工程。
但这个时候的胡若云动力十足。
班主任王洪剑比胡若云还激动,自己的这个学生虽然“不务正业”,但是出了成绩的!
十六七岁的年纪著书立说,别说是安南县,恐怕整个冀南市甚至江北省都不会有几个。
还有一个激动不已的是毛娜,这个大胡若云三岁的姑娘对弟弟的这个同学很是钦佩,在农村,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能够写东西发表就已经很了不起了,现在居然还要出书了!
激动之后又在心里矛盾,这些日子自己的爸爸精神状态很好,还听他和妈妈悄悄说过了年可能就要到县里任职,并且已经在协调自己和弟弟转学、调动工作的事情了。
就现在高桥镇的发展形势来看,爸爸到县里任职肯定是“高升”的,一个镇长升职调动到县城会是什么职务呢?
他想起胡若云和他爸的半夜长谈,想起他和她说过的那一句话:“县委副书记算什么,县妇联主任算什么,你爸将来的路长着呢……”
这一切都让她对那个皮肤黑黑的男孩子越来越信服。
他愿意自己的爸爸走的更高、走的更远,可要是离开高桥镇,毛杰转学,自己调走了,就不能经常见到他了!
想起那天下午,两个人在黑龙潭玩了小半天,打闹一阵之后,绕着水潭边走边聊,他给她讲小时候家里的穷,床不够,用柴草打成铺睡上边;细粮不够吃,奶奶用玉米糁掺上玉米面和少许白面,拌进去腌葱花做成咸饼子;讲他上初中时住校,一星期也舍不得花一毛钱买一次菜,不是就着从家里带的咸菜就是就着大蒜瓣下饭;讲他带着妹妹、弟弟捡知了壳、挖香附,弟弟的手被划破了却边哭边安慰哥哥说“不疼”……
讲他最初写东西的目的就是想赚稿费,讲他那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有钱。
他说:那时候我就跟《平凡的世界里》刚到黄原高中读书的孙少平一样的艰难。
她一路倾听着,感觉自己以前看到的这个男孩的一切都只是表象,从来没有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两个人出身不同,生活境况不同,如果在以前,她仍然体会不到他这种家庭的生活状况是什么样子。
现在,她好像有些懂了。
那个下午,有阳光透过密林斜斜照在他的脸上,她有一种想把他的头揽在自己怀里,或者用双手捧着他的脸,就像小时候哄弟弟毛杰那样的冲动。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她到现在也没有想明白。
她不知道,如果自己和弟弟转学、调动工作到了安南县城,他们之间还会不会联系,时间久了,会不会忘记彼此……
不久,胡若云的一首题目为《无题》的诗在《冀南日报》副刊发表了:
(一)
没有那一天
不会成为昨日
没有那一件事
不会成为历史
很多时候的很多人
只是在某一个节点
彼此路过
无论爱恨
久了
就淡了
久了
就散了
(二)
紫眉豆、白芦花、黄水稻……
一定是大脑皮层下某条沟壑上刻下的上辈子的记忆
未被那碗汤冲逝
还有梦里
预见或遇见的未来
我不说
你不会懂
也不必问
(三)
想来
人这一辈子
在意的无非是过程
你和我
都想成为别人眼里的风景
所谓幸福
应该是
精神的强大
你想追求灵魂的洒脱
却
总是不能
毛娜专门把它从报纸上剪了下来,小心翼翼的贴在了一个硬皮笔记本里……
听说胡若云要出书了,彪哥诈诈唬唬从县城跑来了,一见面就嚷着让胡若云“请顿大的”,可出了校门又说:“咱就在门口这棚里凑合一口吧,只要感情有,吃啥都香……”
彪哥是真的替自己这个哥们高兴!
饭桌上,彪哥对胡若云说:“等书出来了,一定先送我一本,还得给我签个名!对了,你就写上‘胡若云敬请熊德彪同志雅正’……”
惹得胡若云差点笑喷了。
之后又收到了江秋莹的来信,除了无尽的赞赏,还带来了另一个消息:
张大美女说高桥镇那家饭店的鱼香肉丝味道不错,要拉我一起故地重游,想问问胡同学有没有时间拨冗一晤?
这是什么节奏?
评论 0 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