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隐生动物中,类人型生物往往最易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慌。
像天蛾人、大灰人等,相比水怪、大型猫科动物这类,一种可能具有智慧的异形生物,更能让人感受到直面的威胁。
而现在要给大家分享的,就是这样一种形态诡异,且在后台消息里出现频率较高的类人型生物 —— 蜥蜴人。
首先得明白,“蜥蜴人” 这个词严格来讲是一种统称。
除了常在荧幕上看到的一些怪物、动画形象,在隐生动物学界,它还代表着一类外表似爬行动物的人形生物,比如加拿大的忒提斯湖怪、南非民间传说中的因图洛,以及之前讲过的拉芙兰蛙人等 。
本期主题是其中最为出名的、上世纪末期在美国引起巨大轰动的斯凯普奥尔沼泽事件。
蜥蜴人也叫毕肖普维尔蜥蜴人。因其所有目击报道都来自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李县毕肖普维尔镇的斯凯普奥尔沼泽附近。
据报道,这是一种高大的类人型生物,身高约 7 英尺,浑身布满棕绿色鳞片,眼睛呈红色,四肢为三趾状,有强烈的攻击性与领地意识,还会袭击人类。
有关蜥蜴人的报道,多记录在当年的纸媒、论文、电视节目和一些网络博客中,但这些资料在某些地方,都或多或少存在记录错误或关键内容缺失。
所以下面我会以美国作家莱尔・布莱克本在 2013 年出版的《毕肖普维尔怪物的真实故事》为主要参考,按原事件发生的时间线顺序分享。
1988 年 7 月 14 日,李县的汤姆维一家报警称,他们的福特豪华汽车遭恶意破坏,车侧被划伤、凹陷,引擎盖装饰物损坏,天线弯曲,多个装饰条从挡泥板脱落。
有些地方像是被某种动物用牙齿撕咬过,甚至发动机区域的电线也被扯断。车上到处是一团团红色毛发与泥泞脚印。
当地警长利斯顿・特鲁斯戴尔赶到现场调查,一名野生动物学家也对毛发和周边足迹采样。他们认为,这些遗留证据可能来自一只或一群赤狐,虽不清楚它们为何破坏汽车。
在距汽车约 25 码处,还发现几条更大的两趾或四趾动物脚印,一直延伸向斯凯普奥尔沼泽。警长觉得可能来自野生黑熊,但这结论没得到所有人认可。
此时警方的搜索引来了大量周边居民围观,一些对警力调度好奇的人也来到现场,其中不乏消息灵通的地方记者。
就在特鲁斯戴尔警长试图驱散人群时,听到人们正在讨论:布朗镇上有人曾见过一个身高约 7 英尺的红眼生物,可能是此事元凶。但经询问,大部分人只是听说。
警长准备离开时,随口问一位居民:“你听说过一种高大生物吗?身体可能是绿色,长着巨大红眼睛。” 后者回答:“你指的是蜥蜴人吗?”
同行的《哥伦比亚州立报》记者简・图顿把这话记录下来,“蜥蜴人” 名字由此而来。
1988 年 7 月 20 日,“蜥蜴人” 登上《哥伦比亚州立报》《旧金山观察者快讯》等各大报纸头版,当地的《萨姆特每日新闻》更是放在头版头条。
一时间,斯凯普奥尔沼泽惊现蜥蜴怪人的消息传遍世界,耸人听闻的案件细节吸引来更多对神秘事件好奇的观光客。南卡罗莱纳州哥伦比亚广播电台 FM97.5 悬赏 100 万美元捉拿这只活体蜥蜴。
这一举措使得持枪的武装猎人们涌入小镇,也给当地居民带来潜在隐患。有些持枪者会下意识把枪口对准路人,而此时特鲁斯戴尔警长一行已无暇顾及,每天忙于应付媒体来电与采访排期,警力不足导致局势失控,离奇事件却还没完。
1988 年 7 月 24 日凌晨 2 点,当地两名少年罗德尼和肖恩冲进李县警长办公室,称可能看到传闻中的蜥蜴人。副警长韦恩・阿特金森接待了他们。
两人说,就在刚才,他们与女友共 4 人驾车沿 15 号高速公路行驶时,突然看到一个体型巨大、肌肉发达的双足生物横穿马路,翻过一道栅栏后消失在森林里。
阿特金森凭多年执法经验判断两人没说谎,能明显感受到他们的恐惧。几小时后,又接到布朗镇居民来电,说听到附近森林传出异样咆哮声。
考虑到近期的蜥蜴人风波,阿特金森警长和州警麦克・霍奇驱车前往调查。沿布拉姆莱特路巡逻时,发现路边散落着垃圾、几个被压坏的大轮废桶以及折断的树枝 。
他们起初以为是过路卡车造成的,就继续前行,没发现有用线索,便掉头折返。
可第二次经过垃圾区域时,竟看到一排穿过马路的脚印。当即停车查看,发现是巨大的动物足迹:脚印长 14 英寸,最宽处约 7 英寸,脚掌呈椭圆形,后脚跟突出,三个爪状脚趾嵌进土中,深度仅 1.5 英寸,脚印间距显示这东西步幅达 3 英尺,显然超出认知。
两人从离开到返回仅几分钟,先前没发现这些奇怪足迹。持枪顺着脚印走了约 300 码,可黑夜的树林令人恐惧,决定天亮再行动。
更让人费解的是,后来采访时,两人表示那里泥土很硬,就连他俩成年人都留不下痕迹。早上,特鲁斯戴尔警长赶到现场,封锁道路,命警员准备石膏材料拓印脚印。
现场足迹表明,有个沉重巨大的生物从树林冲出来,沿公路走一段后又折返回沼泽。
这时,晴朗天空开始被乌云覆盖,他们把混合液倒入 5 条最清晰的脚印中,成功铸模。
与此同时,州警执法部派来一对警犬,一起跟着脚印进树林,到灌木丛附近时,足迹已不明显,一场夏季暴雨最终冲走所有痕迹,警方困惑的是,猎犬没锁定任何气味。
评论 0 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