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書 Inktalez
七十年代末期,農村經濟的自由度逐漸成長,我們最先感受到的,分給農民的自留地更多了,院子裡的大人們不約而同地利用房子邊上的土地,建起了菜園子。
我家的菜園子建在房子西邊,緊挨着屋檐邊的排水溝,大約有兩分地的樣子,這些土地原來不是我們家的,媽媽利用散布在別處的自留地,通過幾次兌換才算擁有了這片地的使用權。因為這片地在屋場邊,又比較肥沃,為此付出的土地,比兩分更多一些,特別是其中有一塊,是媽媽蒔弄了多年的「豬飼料地」,年年下力氣,下糞、尿、灰等農家肥,這一次為了弄一個像樣的菜園子,也只能忍痛割愛換給了別人。
土地換下來了,首先開始的工作,便是種應季的蔬菜瓜果:
最早開種的是紅薯,頭一年的冬天,媽媽就會選一些個頭大、水份足、沒受傷的紅薯作為種子窖藏起來,一開春便把紅薯種搬到園子裡那個豬糞堆邊上排好,利用糞堆的養分和溫度,將紅薯種子催生出嫩嫩的芽葉;然後移到菜園子裡另外一個平整好的角落裡種下去,不久就會長出大量的紅薯藤條來。
等到春雨綿綿的時候,將這些藤條割下來,再剪成四五寸長的小段,插到其他土裡,中間只要再除一兩次草,到秋天便可以收穫紅薯了,有時候我們扯的豬草不夠用,或者放學晚沒時間去扯,也可以到紅薯地里割兩把藤葉代替。
種紅薯的過程,菜園子的主要功能只是用來讓紅薯發芽並長出可以插扦的藤條,因為紅薯比較賤,一般會種在比較遠、土質不太好的土地上,我們家最遠的紅薯地,足足有兩三里路遠呢。
菜園子承擔的第二項重要任務,還是育種,那時候沒有專門的種苗賣,媽媽總是在頭一年收穫的時候,便選取品相最好的一部分留了下來做種子,這些種子主要有南瓜、冬瓜、黃瓜、水瓜、豆角、蘿蔔、胡蘿蔔、辣椒、萵筍,它們都必須在園子裡特別是豬糞堆旁邊占一個比較肥沃和保溫的地方,發芽後再移栽到園子裡或者別的土地上。
高粱、麥子、大豆這些不用進菜園子的作物種子,也必須在前一年儲備好:待到後來分田到戶,儲備種子的花樣更多;再待到如今,有了專門賣種苗的商家,種子已不用自己預先留着,苗子也有很多是直接上街去買。
有了園子,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把園子圈起來。那時候,並沒有足夠的搭建籬笆的材料,因此我們家的菜園子,外圍也經歷了一年一個樣的過程:
第一年最簡單,就是到後山的林子裡,用鈎子從杉樹上拉下一些樹枝來,把它們均勻地圍在園子邊上,利用杉枝上密集而又尖利的葉片,防止雞鴨等小動物進入園子損壞種植的各種作物,還可以防止小孩進入園子踩壞菜苗,同時也警告一些遊手好閒者不得輕易進園子偷竊成熟的果實與菜品。
由於杉枝不可能堆得太高太寬,其實這個圈子只能擋住雞鴨,像我這樣八九歲的孩子,先助跑兩步,便可以輕鬆地躍進園子,更不用說那些有心偷菜的大人了,媽媽也因此總是念叨「明年要搭一個新園子」。
第二年,父母利用空閒的時間,到更遠處的大山里揀拾了幾大捆竹枝,然後圍着整個菜園子密密麻麻地插了一圈。這些竹枝幾乎有一個大人那麼高,密密地插好以後,大枝之間的距離不超過一寸,越往上頭,小的竹枝越多,互相之間的距離也就越小,很多的地方,連一根小手指也插不進去。
插好竹枝以後,父母每隔上兩三米要豎立一根木樁,用繩子把竹枝固定在木樁以及木樁間的粗長竹杆或者小樹杆上,這樣一弄,我家的菜園子看起來好像上了一個等級,裡面種的菜似乎也茂盛了許多。
第三年,父母又從大山里砍回了另一種圍園子的材料--管子竹,這種竹子不太高大,一般只有兩米高手指頭粗,叢生在大山深處,韌性好,竿子直,真是搭籬笆的好材料。建圍子的時候先是在菜園子邊上挖一圈淺淺的溝,然後把竹子分別向左右傾斜三十度的樣子,每隔兩三寸距離就會有兩根竹子互相交叉,形成一個個規則的菱形,好看又實用,讓我們兄妹在院子裡其他孩子面前神氣了好長一段時間。
在搭建籬笆的過程中,小孩子能夠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幫忙把材料遞給父母,但我們的成就感卻伴隨着園子一年年變樣而一年年膨脹起來。
期間,有一種籬笆一直存在我的夢想里,那就是用綠色的刺篷或者灌木把整個菜園子圍起來。在方圓十來里的地方,還沒有哪一個家庭能夠建這樣一個園子;我們當時能夠見到的,只有大隊園藝場有一段這樣的籬笆。
可是這一段籬笆夢,一直沒有實現。
評論 0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