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書 Inktalez
7月9日高考結束,10月8日離開老家去學校報到,1989年的這個暑假,是我一生中最長的假期。家裡的農活和高考、升學那些事,真正做起來並不費勁,我的空閒時間一下子多了起來,又不必像往年的假期那樣刻苦複習功課,遵循本心,讀一些以前一直沒有時間或者心情讀的「閒書」,便成了我在這三個月假期中的主旋律。
雖然讀的書閒而雜,但在書的選擇上,我仍在心底有所分類,有一些是純粹打發時間的,像後屋劉大衛家經常出現的《今古傳奇》、《故事會》之類,偶爾還有外公看完的《黃天霸全傳》、《薛仁貴反唐》等章回小說;有一些是爸爸帶回家的雜誌,分別適合老師和學生兩類群體,如《語文報》、《湖南教育》等,我也會囫圇吞棗地閱讀;最後一種是我認可的名著,無論中外,也無論古今,只要能夠找到,我都會慢慢地細讀,這個假期,我便讀到了三種——秋、飄、紅樓夢!
最先進入我視野的是《秋》,從高中的語文課本上得知,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是從《家》開始的,但既然這本結尾之作出現了,我當然不會執着於從頭開始的閱讀節奏;更何況當時的經濟水平,買書不敢奢望,借書總得看別人的臉色和存貨啊,就是這本《秋》,還是我從某位老師家的故紙堆里翻出來的,不僅封面被撕掉了,而且缺了前面好幾頁。也許是巴金的文筆吸引了我,也許是自傳體的情節觸動了我,這樣一本並不齊全、人物和故事純屬空降的書籍,變成了我在高考後等待分數時最好的慰藉。
以當時的教育體制和政治氣候,這套「三部曲」被戴上了「批判封建宗法專制制度」的標籤,通過高氏大家庭的沒落和分化,描繪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潰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變舊生活的故事。而這本《秋》,剛好描寫了舊家庭分崩離折、「樹倒猢猻散」的結局:覺新的妻子瑞鈺難產死去,兒子海臣也因抽風死了;覺民和琴小姐結婚,搬到了外面;淑英在兄長們的幫助下逃走;高家三老爺克明在女兒走後,終於醒悟,而他的兩個弟弟卻如同往常,他倆總是在家打架,有時還吵着要分家。最終,克明被他的兩個弟弟氣得去世。高公館被賣掉了,高家家業被搞得四分五裂的,人人相視如同敵人一般。
然而,引起我共鳴的,卻不是眾口一詞讚賞有加的充滿革命激情的覺民,或許巴金先生本人並不是教科書般的革命者吧,他筆下的覺民總讓我有些假假的感覺,這和小學初中階段讀《野火春風斗古城》、《烈火金鋼》時的感覺截然相反;真正讓我手不釋卷的,居然是懦弱的覺新,這位高家的長房子孫,是高家上上下下的希望,一方面幻想改變舊格局,另一方面又在舊規矩面前有心無力,讓他在苦不堪言的矛盾中養成了典型的「雙重」性格,最後只能顧着其他人,卻望着自己的妻、子還有心中的愛一一遠去……
多年以後,漸漸長大又漸漸接觸更多知識的我,終於明白我為什麼會對覺新的故事那樣的上心。因為,我在很大程度上,有着一顆典型的分裂型雙重人格的心,骨子裡傳統,思想上前衛,現實中安靜,卻企盼着跳脫;而且,我也承載着長房長孫的責任,雖然跳出了祖輩們生活了幾百年的小山村,卻逃不出病態社會的樊籬;更在社會大變更的時期,因固守心中的道德準則,屢屢碰壁,即使心情通達,仍免不了有點悽然彷徨。
讀完《秋》,饑渴的我四處尋找糧食,遲遲不得之下,翻出了最最經典的《紅樓夢》。對於這部煌煌大作,我最早的接觸應該是初中時代,奈何年齡太小,真的讀不懂,看了幾頁就束之高閣;這一回飢不擇食之下,又捧起了它,沒想到的是,或許是年齡大了一圈,或許是受高中時選講了其中的兩處章節的影響,或許是還想着那「明是一團火、暗是一把刀」的某個「辣子」,更或許是冥冥中有一條特別的絲線牽引,看了兩三天,居然有了漸入佳境的感覺,真應了那句「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瀾珊處」的古話。
時至今日,回想起當時的情境,能夠記住的,大多是那十二釵的判詞、各種的詩詞歌賦、稀奇古怪的丸藥方子,具體的情節、心動的感覺,或許是已經深入了骨子,轉化成了某種因子,居然不是那麼清晰;或者,半懂不懂地讀過這一次《紅樓夢》,只是在我的心底不知不覺地播下了一顆種子,畢竟,幾年後,我又一次讀起了它。
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後,我去外婆家,一如既往地翻找外公的書籍,看到了一套三本的《飄》。又是一次飢不擇食的選擇,高二時謝國清老師曾向我推薦世界名著《約翰克里斯朵夫》,我讀了不久便被其繞口的名字搞煩了,從此對外國名著敬而遠之;但是在農村,能夠找到一本書都值得高興了,還挑肥揀瘦幹什麼,並且這套書的名字是《飄》,說不定會像《秋》一樣勾起自己的興趣呢。
第一次讀到女性視角的文字,第一次根據書中的文字設想美洲大陸的莊園場景,第一次接觸不一樣的戰爭場景和有血有肉的英雄,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1100多頁的長篇小說,僅僅一周便從頭翻到了尾。看看離上學的時間還早,外公也沒有催着要歸還,我又採取跳躍的方式精讀其中的一些章節,並且將其中一些引起自己共鳴的文字摘錄下來,開啟了一邊讀書一邊摘錄的「沉澱」模式。
感謝瑪格麗特,她讓我了解遙遠的一方大陸上的風土人情;感謝斯佳麗與白瑞德,他們讓我看到了外國人對於愛情的追求方式(對照我偶爾從某位三中的同學那裡瞄過幾頁的禁書《查太奈夫人的情人》中的某些章節,幾乎如出一轍),直接,執着,又不乏睿智;感謝外公,他讓我從此打開了一扇通往外國文學和摘錄文字的門……
評論 0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