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飆野草 32: 第32章 百姓点灯
0%
墨書 Inktalez
我們的山村太小太偏遠,一直沒有通電。天一黑,點燈就成了我們必修的功課。 0
一般家庭,用的都是煤油燈,雖然煤油燈也分很多種,但其構成卻大同小異,主要由燈座、燈芯、燈罩三部分組成。 0
燈座部分一般為圓形,以生鐵或厚玻璃製成,下部是一個圓圈狀的底子;中空部分用於裝煤油,其上一般有一個加油的小孔用鐵帽蓋着;上部中心是一個裝燈芯的鐵製圓孔或扁孔,外面是一圈豎立的小齒,用於固定燈罩。 0
 
燈芯一般為棉製或紙制,其形狀根據燈芯孔的不同而有圓形和扁形兩種,孔的中部還有一根撥燈芯用的鐵質小棍子,上面套着一個帶齒的輪,與燈芯咬合之後,可以通過順逆時針的撥動來控制燈芯露出孔的高度,以此來控制燈光的大小。 0
燈罩一般用較薄的玻璃製成,大致呈圓筒狀,高度在十厘米上下,為了擴大進入罩內的空氣量,讓燈芯充分燃燒,燈罩的中間部分會比上下兩頭膨大一些。 0
雖然一盞標準的煤油燈要由三部分組成,但在現實生活中,由於某些部位容易破裂或損壞,我們所使用的煤油燈,往往有缺胳膊少腿的現象,只要還能勉強使用,父母一般都不捨得化錢去配新的零件或者買新的油燈。 0
 
三個組成部分,最容易缺失的就是燈罩,因為它由較薄的玻璃製成,又經常受燈火溫度的烘烤,很容易碎裂,而且在移動油燈的過程中,一不小心也可能把它從燈座上摔下來,因此,在我們院子裡,十家倒有九家的油燈是沒有燈罩或者燈罩上有缺口的。 0
其實,沒有燈罩並不是太影響油燈的使用,而新買一個燈罩需要一角多錢,所以大家總是將就着,使用這種沒有燈罩或者燈罩有缺口的油燈。 0
使用沒有燈罩的油燈,最大的問題是不能防風,而農村的房子總是四面透風的,一旦風起,很容易把那一點點大的燈火吹滅;即使沒有風的時候,一個家庭只有那麼兩三盞油燈,使用過程中經常要移動地方,這個時候帶起的微風也可能把燈吹滅。 0
 
為了避免這些不便,我們想了很多的主意,一是在移動或者起風的時候,用自己的小手把風擋住,這樣做可以避免燈滅,卻不能持久;二是自己用薄薄的白紙做一個圓筒當作燈罩,可惜白紙根本敵不起燈火的溫度,只能用上三五分鐘,還可能因紙燈罩燃燒起來而損壞整個油燈,是父母嚴厲禁止的;三是用透明的硬紙製作一個更大的燈罩,把整個油燈都放到裡面,因為紙壁離燈火遠了一些,倒是可以多撐一些時間,但是紙壁的厚度卻擋住了很多燈光,也不是很理想。 0
最後,大家乾脆繼續使用這種沒有燈罩的油燈,最多是風吹熄了再點一次,要知道一盒火柴才兩分錢,可以點上百次油燈呢。 0
燈芯也容易出毛病,油燈能夠發出光亮,靠的就是浸透了煤油的燈芯在燃燒,它也因此承受着整盞燈最高的溫度灼烤,雖然燒的主要是煤油,但隨着油燈一天天使用,燈芯也在慢慢地消耗,總有一天它會燃到底部夠不上燈座里的煤油,這時就需要更換新的燈芯。 0
 
節儉慣了的農民,一般不會去代銷店買新燈芯,剛好那時每家每戶都會有一些棉製的帶子,本來是用來縫補衣服或者製作小孩的褲帶,用剩下的那些一兩寸長的尾巴,正好是燈芯的最佳替代品,並且這種帶子既有圓的又有扁的,雖然大小不一定和燈芯孔吻合,但天才的人們可以對帶子進行減肥或者串聯,總有辦法把它們塞進燈芯孔。 0
燈芯的毛病還可能出現在撥芯棍上,這根細小的棍子雖然是鐵製,但人們對燈光的要求是時大時小,一晚下來,它總要被撥動很多次。次數多了,自然會出毛病,特別是它和燈芯咬合的那個齒輪,用不了多久就可能卡殼,這個小東西,好像代銷店也沒有賣,壞了等於整個油燈都無法使用,只能另想辦法。 0
孩子們的辦法簡單而直接,就是用一根縫衣針從燈芯露出的位置挑動整個燈芯,這樣可以把它拉長而提高燈的亮度,如果想亮度低一點的時候再壓一點下去,只是這種辦法對燈芯的損傷比較嚴重,大人們很少使用。 0
 
最不容易出毛病的,就是燈座,由於它用生鐵或者厚玻璃製成,比較牢固耐用,偶爾缺了一個小口,也不會太影響油燈的使用。 0
家裡油燈不多,我們又在修補油燈的過程中了解到油燈的構造,一方面為了滿足晚上做作業的需要,一方面為了滿足自己創造或者說製造新東西的欲望,有一段時間,我們幾乎所有的孩子都一窩蜂地開始自己仿製煤油燈。 0
大家使用的材料很簡單,用剩的墨水瓶子是天然的底座,原來的蓋子好像不能耐受高溫,就用一塊圓形的小鐵皮代替;再在鐵皮中間鑽一個小孔,插上一根棉帶子當作燈芯,在瓶子裡灌上大半瓶煤油,一盞簡易的油燈就製成了。 0
 
這種油燈,雖然燈芯不能上下撥動,受材料限制使用的壽命也不會太長,卻完全可以發出足夠的光亮,院子裡的小孩,幾乎每一個都在它們的照耀下做過作業。 0
不久之後的一次集體勞動,更讓這種自製油燈的熱情達到了高潮。生產隊要在所有的田地中間開展「燈光滅蟲」運動,大人們在稻田裡壘起一個個泥台,上面擺放一個裝上大半盆清水的搪瓷或者塑料甚至泥巴糊成的盆子,再在盆子中央布置一盞自製的油燈。等晚上天一黑,點起油燈,蟲子們看到燈光,不分遠近一個個「飛蛾撲火」在所不惜,到天亮時一看,燈油早已耗盡,盆子裡的水面上,層層迭迭地爬滿各種蟲子遺體。這項運動中,製作簡易油燈的任務,基本上由孩子們承擔,好歹也算掙了幾分工分。 0
除了製作簡易油燈之外,大家還會製作更簡易的照明工具——火把。碰到晚上走夜路,如果沒有月亮和星星,大家就地取材,有人扯幾捆稻草,紮成長長的一條,這種火把點起來火大煙大,使用的時間卻很短,只宜短途使用;有人拿一捆預先準備好的干篾條,這種火把光亮不是太大,行動的過程中需要經常迎風晃動使燃燒能夠持續,但一捆篾條能用個把小時,是大家採用最多的辦法;準備更充分的人,老早就在家裡收藏好一堆含有大量松油成份的松膏枝,用一個鐵製的網兜裝好,再用一根鐵絲固定在一根長木棍上,一兜松膏枝快燒完了,還可以再次添加,我們晚上去抓泥鰍,用的就是這種火把。 0
 
當然也有比油燈更好用更高檔的照明工具,比如馬燈和手電筒,但在當時,物資十分匱乏,這兩樣物什尋常人家難得擁有。兩盞簇新的馬燈,那是娶親時必須掛在第一抬嫁妝的抬槓上的,不少村子裡,東家用了西家還要用呢;而手電筒,好像要憑票供應,而且很少給農村分配計劃,如果家裡沒有人吃「國家糧」或者當大隊幹部,是很難買得到的。 0
 
 
目錄

評論 0

閱讀設定

文字大小
-
18
+
  • Amy
  • Mary
  • John
  • Smith
  • Ed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