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克里姆林宮是克里姆林宮中的主要建築之一。
克里姆林宮牆內,朝向莫斯科河有三列高窗的漂亮建築物就是大克里姆林宮,1839~1849年在舊宮原址上建造,由古老的安德烈夫斯基大廳和阿列克山德洛夫斯基大廳聯結而成。
大克里姆林宮外觀為仿古典俄羅斯式,廳室全部建築式樣多樣,配合協調,裝潢華麗。
宮殿的正中是飾有各種花紋圖案的閣樓,上有高出主建築物的紫銅圓頂,達13米,並立有旗杆,節假日則升國旗。
大克里姆林宮內部呈長方形,樓上有露台環繞的總面積達2萬平方米的700個廳室。
從前,第一層除了處理政務的處所以外,全是沙皇私人宮室,白色寬闊的樓梯通往二層各廳。
這裡有格奧爾基耶夫大廳、弗拉基米爾大廳和葉卡捷琳娜大廳,從前還有安德烈耶夫大廳,曾是沙皇接見使臣的地方。
如果對於第一次來克里姆林宮的遊客來說,這裡是風景優美的文化聖地。
不過要是換成天天來這裡的政府工作人員,那肯定是平平無奇了。
也只有布哈林能夠每次都能從相同的地方發現不同的美。
不過今天,哪怕是善於發現美的布哈林也無心欣賞這些美景了。
就在剛剛,他跟斯大林發生了一場爭吵,之前還聯手擊敗了以季諾維也夫為首的反對派聯盟的斯-布聯盟,此刻似乎在解決了共同的敵人後立刻出現了裂痕。
今天,斯大林召見布哈林是打算跟他談談關於新經濟政策的看法。
本來,以斯大林的性子,他絕對不會在做好擊敗對手的準備前露出任何進攻意圖的。
但是由於之前跟克魯普斯卡婭和基洛夫的談話,多多少少還是影響了斯大林。
他決定坦誠一點,於是在今天早晨跟布哈林開誠布公地談了一談。
結果這不談還好,越談布哈林心裡越是心驚,他發現他和斯大林對於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有着巨大的分歧。
斯大林跟布哈林的分歧主要是以下幾點:
一、關於新經濟政策
斯大林認為,新經濟政策足"在保證國家對市場起調節作用的條件下容許私人貿易在一-定限度,一定範圍內的自由"。
而布哈林認為,新經濟政策遠不是貿易自由問題,它的最深刻意義在於"開闢了各種經濟力量、各種經濟成分互相繁榮的可能性",使經濟在這個基礎.上得到發展。
「找到了小生產者的私人科益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整個事業之間的正確結合"的途徑。
與此同時,在斯大林看來,新經濟政策不過是一項暫時的政策,而布哈林認為,這是「在經濟戰線上採取的一個偉大,持續多年的戰略行動"。
二、關於市場關係問題.
布哈林認為,搞商品生產,「最重要的就是市場關係",要通過"加速周轉,擴大市場,在這個基礎上擴大生產",這就是發展生產的道路。
斯大林認為,布哈林的意見是使市場"常態化"想蓬漸取消國家對市場的調節作用,是"向小資產階級自發勢力讓步"。
其結果必然是"同工人階級和農村中力量單薄的階層破裂,同城鄉富有階層結合"。
三、關於工業化和優先發展重工業
斯大林強調"工業是社會主義的基礎」。
「工業化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道路,」資本主義包圍和經濟上技術上落後的國內外條件迫使蘇聯"高速度地發展工業」,而且「一有可能就加快這種速度"。
布哈林則強調在實現工業化的同時要考慮農民問題。
"工業化政策不僅不要同農民發生決裂,相反地要同農民結成聯盟"。
要保持一定的建設速度,但速度不能過高,「不能繃得太緊"。
要看到發展工業和發展農業基礎之間不協調一致的危險。
四、關於農業合作化和集體農莊化
斯大林認為,當沒有群眾性的集體農莊運動的時候,供銷合作社是"發展的大道",而集體農莊運動出現後,集體農莊就成為"發展的大道"。
因此,他主張全力發展集體農莊運動並很快地實現了集體農莊化。
布哈林認為,農業合作化,不是從生產開始,而是從流通鎖域開始,接着"通過包種各樣的途徑實現生產的合作化"。
這樣的合作化道路是「農民經濟向社會主義發展的康莊大道"。
這條道路是"非常漫長的",但卻是"可靠的",而集體農莊並不是走向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
五、關於農民和工農聯盟問題
斯大林強調農民的分化,貧農是工入階級的支柱,中農是同盟者,但也有"兩重性"(勞動者和私有者),富農是階級敵人。
對他們只有鬥爭,.「不可能有和平"。
布哈林則強調"農村的中農化"。
認為「基本農民群眾是中農"對勞動農民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和改造"(改造經濟結構):對富農是"限制、利用"。「進行經濟鬥爭"。
六、關於階級鬥爭問題
在對階級矛盾的看法和處理.上,布哈林認為,勞動農民基層合作組織將成為社會主義經濟的環節。
而"富農合作社的窩巢也將會通過銀行等等長入到這個體系中去。
不過它們在某種程度上將是異物,例如象租讓制企業那樣"。
「如果富農長入總體系---這將是國家資本主義成份"。
斯大林批評這是階級調和論,認為"在城鄉資本家和工人階級之間存在着利益.上不可調和的對立"。
關於階級鬥爭的發展趨勢和特點,斯大林認為,無產階級專政時期是"充滿國內戰爭和國外衝突....進攻和退卻、勝利和失敗的整整一個歷史時代"
被推翻的資產階級必然"進行復辟行動";"階級敵人愈益失去立足基地,社會主義愈益獲得成功。則階級敵人的反杭也就愈益加緊"。
布哈林認為,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階級鬥爭總的發展趨勢是:「矛盾縮小和最後消亡,但這決不排除這些矛盾在一定發展時期內的尖銳化"。
巨大的分歧讓談話的結果喪失了和解的可能性,斯大林和布哈林最終沒能達成任何共識。
因為還沒有做好對布哈林等右傾反對派動手的準備,斯大林決心先穩住布哈林,以便於給自己爭取時間。
他以考察德國社會主義運動為由要求接任了季諾維也夫第三國際主席位置的布哈林去德國考察一個新興的政黨,確認他們是否有加入共產國際的意願和資格。
斯大林最終還是決定將布哈林集團打倒,就像他歷史上做的那樣。
不過布哈林提前察覺到了斯大林的殺機,他意識到,這個身材不算高大的格魯吉亞人支持自己並不是認同自己的農業化改造路線,而是為了幹掉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
斯大林幹掉這兩者是為了什麼,布哈林此刻已經有了答案。
那麼斯大林在幹掉了加、季以後,下一個目標又會是誰呢?
布哈林此時內心如墜冰窟,莫斯科耀眼的陽光照在布哈林的身上,卻感覺不到一絲一毫的溫暖。
自己到底該怎麼辦?
布哈林有些後悔做了斯大林的幫凶,他聯合別人幹掉了兩隻惡狼,卻讓自己單獨面對一頭獅子。
「現在後悔也沒有用了,我必須給自己找幫手,光靠被擊敗過的反對派已經不夠了,我需要從外部尋找力量。」
布哈林強迫自己冷靜下來,他決定去柏林看看那個新生的民族工人黨,斯大林為了說服布哈林出國,特地拿出了詳細的資料。
從中布哈林得知了這個新興的政黨在德國已經嶄露頭角,有着不低的影響力,他們的副黨魁戈培爾似乎還拜讀過自己的著作。
或許自己可以藉此機會拉攏這些人在共產國際支持自己,就算打不倒斯大林,起碼能避免自己那一派的人被踢出局。
要是布哈林知道自己會在未來的大清洗運動中被槍斃,估計此刻他的決心會更加堅定。
評論 0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