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布哈林同志,一路順風!」
柏林機場,斯特拉瑟和戈培爾揮手送別了共產國際的主席。
在他們的注目下,布哈林登上飛機,隨着劇烈的轟鳴,他乘坐的飛機拖着長長的白煙,逐漸縮小成一個黑點消失在雲層中。
「元首,為什麼我們要幫助布哈林奪取權力呢?」
戈培爾有些不解,他對於蘇聯的內政並不了解,所以不知道為什麼斯特拉瑟要插手蘇聯的內鬥。
「這其實是兩個問題。」
斯特拉瑟決定給戈培爾好好上一課,
「我們確實是要幫助布哈林,但是並沒有打算幫他奪權。」
「既然我們沒有幫他奪權的打算,那為什麼要和他合作呢?」
戈培爾小小的腦袋上寫滿了大大的疑惑。
「凡事不要只看表面影響,約瑟夫。
通過和布哈林合作,我們可以在保留自主權的情況下加入共產國際,然後還可以通過共產國際在未來擴大對其他國家的影響力。
此外,我們要求讓布哈林幫忙安排進入的人員也能充當間諜的作用,為我們提供蘇聯的情報。
這非常重要,畢竟英國和法國還是比較好滲透的,但是蘇聯的契卡非常厲害,想要滲透就沒有那麼容易。」
戈培爾點點頭,隨即又有些擔憂,
「可是,布哈林已經知道了我們安排人員進入蘇聯,那我們的情報網不是相當於透明了嗎。」
「這個問題不必擔心,布哈林雖然知道了人員名單,但是他絕對不敢把間諜的事情說出去,不然不用斯大林出手,他就會被蘇聯最高法院以叛國罪的名義拉出去打靶。
況且,如果他死了,那麼就沒有人知道知道我們的情報網了。」
斯特拉瑟自信地說道,他覺得自己已經運籌帷幄了。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斯特拉瑟沒有和戈培爾說,他幫助布哈林可不是為了讓布哈林掌權。
畢竟,斯特拉瑟需要一個工業化的蘇聯,蘇聯海軍必須要發展的比歷史上更加強大,這靠一個農業發達的蘇聯可是做不到的。
區區世界第七海軍可配不上蘇聯龐大的體量。
憑藉蘇聯的產能,再加上德國的技術,在徹底肅清了歐洲的反抗勢力,整合了所有歐洲的資源後,登陸英美指日可待。
但是說破天,蘇聯想要大力發展海軍,最關鍵還是他們的戰略目的,畢竟蘇聯是一個傳統的陸權國家,如果是為了維護蘇聯的霸權,發展海軍不是他們的重心。
但是如果是為了向外輸出革命的話,那麼海軍就很有用了。
一戰後,那些大英帝國的殖民地民族獨立運動風起雲湧,每個人都吵着要獨立。
如果蘇聯能夠發展一支足以抗衡英國皇家海軍的艦隊,出去解放那些殖民地,只要王師一到,斯特拉瑟相信殖民地必將簞食壺漿。
然而,想要說服蘇聯調整戰略重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歷史上那個領導人約瑟夫·斯大林可不是一個好相與的傢伙。
如果斯特拉瑟想要在將來達成蘇德合作,以斯大林的胃口,除了要現實中的波羅的海三國外加整個波蘭東部,德國重要的石油產地羅馬尼亞和重要金屬進口國土耳其蘇聯都要收入囊中。
沒了資源,德國戰爭機器的開動就完全只能依賴蘇聯。
德國的命脈被捏在蘇聯手上是斯特拉瑟不能容忍的,這和把蛋蛋交給別人捏着有什麼區別。
就算他知道中東有石油,但是什麼時候能拿下來還是未知之數。
更何況以這個時代的開採技術,打出石油恐怕要到猴年馬月了。
所以斯大林當上蘇聯的領導人不符合德國的利益。
斯特拉瑟希望蘇聯下一任上任的領導人除了支持工業化以外,還要大力發展蘇聯海軍,並且思想上更加偏向於托洛茨基世界革命的那一套。
這樣他才能說服蘇聯去「解放」印度,「解放」西亞,甚至「解放」遠東,把瓜分大英帝國遺產的構想變成現實。
對於布哈林能不能成功,斯特拉瑟毫不關心,甚至是要反對。
不過在他看來,以布哈林的政治手腕,是打不倒斯大林的。
只要沒了自己的幫助,布哈林就無法取得最後的勝利。
「歷史已經證明蘇德兩國各自為戰是取得不了對資本主義陣營的勝利的,我們必須聯合起來。
在共同的敵人面前,所有社會主義者應該團結起來,拋棄一切的偏見,集中力量,方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斯特拉瑟給出了自己最後的總結,一旁的戈培爾認真地傾聽着,然後拿出筆記本,把斯特拉瑟的話記錄在了上面,這是戈培爾最近在整理的「斯特拉瑟語錄」。
······
1927年對於世界各國來說都是經濟恢復的一年,《洛迦諾公約》的簽訂確保了歐洲局勢的和平穩定。
英法把套在德國脖子上的繩索鬆了一點,加上美國的扶持,經濟恢復的德國也明智地選擇不再出來鬧事。
看到能夠確保財產安全,各國資本紛紛回到了歐洲大陸,各種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出。
那些老牌的企業重新奪回了他們的位置,一切似乎都是穩中向好。
沒有人在意,一家來自德國的公司開始收購各類不起眼的小企業。
這家叫Gregor(格里格)的公司收購的企業涵蓋了各行各業,但是無一例外都是剛剛起步或者瀕臨破產的公司。
收購這些企業自然花不了幾個錢,所以在巨大的收購市場上也沒有翻出什麼波浪。
與此同時,斯特拉瑟也沒有閒着,軍隊的改革一刻都不能停,他把自己麾下新組建的師兵員全部補充齊整,並且按照機械化作戰的方式訓練他們。
在武器裝備方面,克虜伯公司憑藉其先進的武器和精良的製造方式占領的國內大量軍火市場。
斯特拉瑟沒有虧待支持自己的克虜伯,現在的克虜伯公司儼然是德國最大的軍火生產商。
當然,克虜伯公司的工人待遇也是全德國最好的,這也是他能吸引大量技術人才的原因。
斯特拉瑟要求克虜伯嚴格實行八小時工作制,用三班倒的方式進行生產,這樣又為德國提供了幾萬個工作崗位,這使得民族工人黨在無產階級中的支持率大大提高了。
畢竟,別的黨無論說的多麼動聽,都是開的空頭支票,而民族工人黨拿出的卻是實實在在的利益,民族工人黨在全國各地的支持率開始不斷上升。
至於您問克虜伯本人有沒有意見,他可是民族工人黨的黨員,元首忠實的支持者,怎麼會對元首的指示有意見呢?
況且,斯特拉瑟手裡的衝鋒隊也容不得克虜伯有什麼意見。
在強大的權力面前,資本只能處於依附的地位,斯特拉瑟往東,它們就不敢往西。
當然,這也離不開戈培爾博士的功勞,這位民族工人黨的副主席兼宣傳部長在工作忙碌之餘依舊抽空去全國各地演講,尤其是民族工人黨力量薄弱的地區。
為了吸引聽眾,戈培爾特地把演講地點安排在人口稠密的地區,並且邀請當地最大的政黨過來聽講。
無論是右翼政黨還是左翼政黨,戈培爾一上台就對他們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和無情的嘲諷,用他能想到的最惡毒的語言攻擊他們。
怒不可遏的對方自然不會乖乖任戈培爾輸出,他們直接起身跟戈培爾進行了激烈的辯論,甚至大打出手。如果不是羅姆的衝鋒隊在旁邊保駕護航的話,以戈培爾的身板早就被人家打死了。
當然,效果也是顯著的,因為經常在街頭鬥毆,戈培爾頻頻上了當地的報紙新聞。
在大量曝光下,人們也知道了原來德國出現了一個新黨,而且這個黨在國會還有着不低的影響力。
出於好奇,人們自然會自發地前來聽戈培爾演講。
在戈培爾激情的聲音和煽動性的語言下,不少人都進一步地認識了民族工人黨的主張,甚至選擇加入。
此外,斯特拉瑟還要求各地的黨支部都要有自己的電台和報紙,通過這些傳媒手段大力宣傳民族工人黨的思想和理念,為了將來的奪權打好基礎。
評論 0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