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拉瑟的紅色德國 159: 第159章 分兵
0%
墨書 Inktalez
在經過了漫長的爭論之後,法國指揮部還是確定了他們的下一步計劃。 0
戴高樂的北方集團軍將在接下來一分為二,其中五萬人北上攻克魯爾區,另外五萬人則是南下配合南線的部隊打一個殲滅戰。 0
這麼選擇的目的很簡單,因為向東進攻柏林的方案遭到了軍方的強烈反對。 0
他們表示不可能執行這樣的命令,直接讓步兵攻擊五百公里外的方向無異於讓士兵去送死。 0
哪怕往東進攻真的能迫使前線的一部分德軍後撤,也達不到殲滅他們的目的,反而會陷入新一輪的拉鋸戰。 0
德國的戰略縱深足以讓他們在法軍到達柏林前拉出一支預備隊來。 0
而且單憑北方的一支孤軍進攻很容易遭到對方的夾擊,德軍只要抽出一部分預備隊就能做到這點,畢竟德國東部還有五萬國防軍的兵力。 0
所以法軍事實上只剩下兩個選項,要麼北上攻擊魯爾區,拿下這個德國的工業心臟。 0
要麼南下吃掉德軍部隊,在殲滅了德軍主力之後再圖謀其他方向上的進攻。 0
這就有點類似於1941年德國在攻克斯摩棱斯克後面臨的選擇,究竟是直接攻克莫斯科好還是先攻擊基輔好,攻克戰略要地和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總得選一個。 0
沒有辦法,畢竟你的兵力不足以支持兩個方向上同時進攻,自然要有所取捨。 0
當然了,魯爾區實際上更像哈爾科夫而不是莫斯科,這裡只是做一個類比。 0
軍方更傾向於南下,這個方案更加穩妥。 0
只要吃掉了國防軍在南方的十五萬部隊,哪怕只吃掉了一半的數量,那麼對於後續的推進幫助也是很大。 0
雖然情報顯示德國可以拉起更多的部隊,但是裝備的損失是實打實的。 0
法國人不知道德國背地裡的軍火生產是怎麼樣的。 0
在他們的視野里,德國的軍火公司跟法國比起來就像螢火跟皓月的區別,想要迅速補充起來是沒有那麼容易的。 0
但是政客們更希望先占領魯爾區再南下,因為這是之前邁爾斯許諾給他們的東西,先吃下來才更安心。 0
這是比較穩妥的選擇,如果法軍最終的推進不順利,那麼拿下魯爾區至少也能跟國內有個交代。 0
沒辦法,現在他們必須要考慮最壞的情況,那就是德國死不投降怎麼辦? 0
邁爾斯的失蹤讓法軍失去了在德國的代理人,所以他們必須考慮跟柏林方面的接觸。 0
不過從之前民族工人黨元首和德國總統的表態來看,短期內達成協議的可能性很低。 0
雙方都對此不肯退讓,最終杜美羅總統決定妥協,那就是北方的集團軍進行分兵。 0
 
五萬人北上攻克魯爾區,五萬人南下配合包圍巴登一帶的德軍。 0
雖然魏剛上將質疑魯爾區不太可能有很多的德軍在防守,因為他們的主力都在南方。 0
但是杜美羅總統也是有理由的,法國情報局之前向政府秘密提交了一份報告,報告稱雖然魯爾區可能只有少量的國防軍部隊,但是在最近幾個月進駐了大量的民兵部隊。 0
這些民兵部隊雖然算不到正式的軍隊編制里,但是手裡都有槍,而且數量眾多。 0
其中以民族工人黨的武裝部隊先鋒隊為主要力量,在魯爾區駐紮了至少二十萬先鋒隊隊員。 0
雖然訓練程度跟國防軍不能比擬,但是他們也有其獨特的優勢。 0
民兵是不受《凡爾賽和約》限制的,所以他們可以裝備許多德國部隊被禁止裝備的武器。 0
而且他們的數量也不會受到任何限制,所以可以肆無忌憚地補充武裝部隊。 0
法軍進攻這些地區反而難度更大,因為魯爾區已經修築了堅固的工事,整個城市已經堡壘化了。 0
這得益於斯特拉瑟的先見之明,還有就是德國人民的熱枕。 0
一聽說是為了抗擊法國人,當地的居民都熱情地紛紛動員起來修築工事、挖戰壕。 0
他們利用當地的鋼鐵修築鐵絲網和反坦克壕溝,在撤離前把魯爾區修築的和銅牆鐵壁一樣。 0
法軍情報部門通過空軍的偵察情況,基本上弄清了魯爾區外圍的防禦配置。 0
這些情報經過軍方的分析後,認為至少要五萬人才能擊潰這些堅守陣地的民兵部隊。 0
民兵部隊跟正規軍最大的差別除了訓練程度和專業化水平以外,組織度也是一個巨大的鴻溝。 0
很多民兵部隊平時打順風仗還行,一到逆風往往士氣下降的很快。 0
但是先鋒隊沒有這個問題,因為這裡的成員都是最堅定的國家社會主義分子,願意為了德國的未來犧牲。 0
他們平時接受了大量的理論培訓,堅信他們的事業是正義的。 0
同時民族工人黨保證如果他們因公殉職,家人能夠受到良好的照顧。 0
在解決了為何而戰和後顧之憂之後,這些人自然成為了最大的狂熱分子。 0
可能跟歷史上的黨衛軍有點像,他們的作戰水平未必是最高的,但是一定是最狂熱的。 0
他們往往可以忍受很高的傷亡卻不撤退或者投降,任何人啃下這塊骨頭都要崩了一嘴牙。 0
魯爾區是斯特拉瑟為法國準備的陷阱。 0
 
因為事先知道法軍想要吞併魯爾區,所以他就把魯爾區放到法國人面前。 0
這就是一塊巨大的肥肉,但是裡面藏着數不清的釘子,就看法國人有沒有這個胃口吃下去了。 0
不過法國人的胃口比斯特拉瑟想的還要大的多,杜美羅總統不僅想要魯爾區,而且還想要殲滅德軍的部隊。 0
所以這一切的一切促成了杜美羅總統做出了分兵的決定。 0
儘管這受到了貝當元帥等人的反對,不過政府並不打算一而再再而三地妥協。 0
最終一封電報通過維希發往了阿登地區。 0
戴高樂接到這份電報時只得嘆了一口氣,他知道法國高層還是沒有擺脫他們的自大。 0
不過他只是一個少將,沒有反對的權力。 0
所以他只得下達了分兵的命令。 0
3月15日,北方集團軍一分為二,開始朝着相反的方向進發。 0
 
 
目錄

評論 0

閱讀設定

文字大小
-
18
+
  • Amy
  • Mary
  • John
  • Smith
  • Ed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