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 46 億年的演化史中,有一種生物統治了地球長達 1.6 億年之久。
在當時,沒有任何一個物種能夠撼動其霸主地位,這就是恐龍。
但是,即便處於絕對統治地位的帝國,當災難不期而至,也依舊無法逃脫被毀滅的命運。
而恐龍的最後一日究竟發生了什麼?
為什麼人們普遍認為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來自於小行星撞擊?
科學家在著名的塔尼斯恐龍遺址中揭露了 6600 萬年前那驚心動魄的一天。
根據挖掘現場發現的一隻恐龍化石,所有的關節都很完整,表面還覆蓋着皮膚,且沒有任何撕咬痕跡。通過 CT 掃描發現,它在生前是被某種可以瞬間切斷身體的巨大力量所撕扯。
這種力量很有可能是來自於大洪水或某種強大的衝擊。
同時,另一個新發現也論證了這個推斷。
2019 年,科學家在挖掘恐龍化石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幾乎完整的白堊紀時期的龜化石。
從化石來看,龜的體內發現了一根木頭,從頭部直接貫穿到了尾部,這與之前發現的恐龍如出一轍,也是因受到強大的衝擊力撞向樹枝而亡。
但這兩個新發現還不足以說明恐龍的滅絕與小行星撞擊有關,直到發現了一條白堊紀時期的魚化石,真相才初現端倪。
在魚的頭骨、肋骨發現了很多圓形顆粒,通過檢測後驚訝地發現,這些顆粒所含的元素比例並非屬於地球上的物質。
它很有可能就是小行星的。
由此,當小行星撞擊地球後,噴射的碎片進入了太空,由於其極快的速度,有些甚至脫離地球的引力掉落在月球上,而大部分碎片都被重力拉回地球,有的落在水裡被魚吸入鰓中,隨即死亡。
因此,這些魚的死亡以及其他更多的相關線索,推測出恐龍的滅絕有極大概率是來自於小行星撞擊。
而那天究竟發生了什麼?
在 6600 萬年前的某一天,一顆直徑約為 10 千米的希克蘇魯伯小行星,以高達每小時 7 萬千米的速度向地球飛去,撞擊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所在的海域。
撞擊產生的爆炸威力相當於 10 億枚原子彈,劇烈的撞擊讓方圓 1500 千米內的所有生命化為灰燼,超過 30000 億噸的碎片噴向太空。
衝擊波的速度高達每小時數千公里,引發了一場巨大的海嘯。
此時,距離爆炸點 3000 千米的塔尼斯還沒有意識到末日的來臨,這裡的恐龍仍是一片祥和。
災難快速向塔尼斯推進,途徑的一切都被瞬間毀滅。
當地震波到達塔尼斯後,劇烈的晃動使河水劇烈地翻湧,一道 10 米高的水牆沿着水道逆流而上,使得很多動物全部葬身水底。
雖然大型恐龍能逃過一劫,但災難也沒有結束。
緊接着,爆炸產生的噴射物如雨點般落下,其中的高溫顆粒引發了大面積山火。
無論是在陸地上還是在天空中,所有的恐龍全都無處可逃。
天空瀰漫的灰塵遮蔽了陽光,持續時間長達數十年。
不僅使地球陷入了極寒天氣,植物也因為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而枯萎。
而那些倖存下來的恐龍也因無法適應環境的變化全部死亡,整個生態系統徹底崩塌,地球也因此陷入了死寂。
至此,在這場慘無人寰的白堊紀大災難中,結束了生物史上最具魅力的恐龍時代。
評論 0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