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書 Inktalez
楊尚書來到鄭司徒府上,只見老司徒一臉悲戚,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掉,哽咽着說:「今日皇太后下了懿旨,要我退回楊郎的聘禮,老夫已將春雲遣至花園,只是可憐我那女兒的處境,我和老妻心中萬分不舍,也不知該如何是好!老夫還好,只是老妻為此憂思過度,一病不起,至今昏迷不醒啊!」楊尚書聽罷,面色慘白,說不出話來。過了好一會兒,才開口說道:「此事萬萬不可如此便罷休,小婿這就上書力爭,朝廷之上,難道就沒有公道可言嗎?」司徒聽罷,急忙阻止道:「賢婿,你怎麼說出這種話來?你已拒絕了兩道聖旨了,如今還要上書,這不是自找麻煩嗎?必定會招致重罰!依我看,不如就順了太后之意吧。況且還有一事,賢婿你另尋住處,也是合乎情理的。」楊尚書沒有作答,徑直來到花園。
春雲一見到楊尚書,便嗚嗚咽咽地哭了起來,淚流滿面,她雙手奉上當初的聘禮,說道:「賤妾當初承蒙小姐厚愛,命我前來侍奉相公,如今已逾一年。自問並無大過,不想如今卻是這樣的結局,真是天理難容!如今小姐的婚事已無指望,賤妾也應當就此告別相公,回去服侍小姐了。想我春雲,命苦啊!」說着,已是泣不成聲。楊尚書安慰道:「我這就上書皇上力辭,皇上或許會回心轉意。即便皇上不允,女子既已許身於人,便當從一,這也是禮法所定,春娘,夫君我又豈是那背信棄義之人?」春雲聽罷,說道:「相公此言差矣。賤妾雖不才,但也讀過古人的一些言論,豈會不知曉女子三從之德?只是春雲與小姐情同姐妹,與常人不同。想當初,我與小姐一同長大,親如姐妹,不分貴賤,結下生死之盟,發誓要同甘共苦,榮辱與共。小姐既然不能嫁與相公,我又豈能獨自留下?」楊少遊說:「春娘對主人的忠誠,可以說是到了極點。但是春娘的身體和小姐不一樣,小姐可以隨心所欲地選擇自己的道路。春娘跟隨小姐去侍奉別人,這難道不是對女子的貞節有損害嗎?」春雲說:「相公說到這個地步,就不能說了解我的小姐了。小姐已經有了決定,她將永遠在我們家老爺和夫人的膝下,等到百年之後,她將潔身自好,剃髮為尼,向佛祖許願,世世代代,發誓不再做女人。至於我春雲,也決意追隨他的腳步。如果相公想再見到春雲,相公的聘禮必須再次送到鄭家,然後我才能再次接受。否則,今天就是生離死別的日子。我全心全意地侍奉相公已經很久了,承蒙相公的寵愛也很久了,我報答相公的方式,只能通過侍奉相公的生活起居,但事情與心意相違,到了這個地步,我只希望下輩子能成為相公的犬馬,以此來報答相公的恩情。我只希望相公多多保重。」她對着牆角哭泣了半日,然後轉身下台階,遠遠地再次鞠躬後進入房間。楊少游感到非常痛苦和困惑,他仰頭長嘆,擊掌悲泣。
次日,楊少游便上一道奏疏,言辭甚是激烈懇切。
奏疏中寫道:臣禮部尚書楊少游,誠惶誠恐,謹叩首百拜,上奏於皇帝陛下:蓋倫常綱紀,乃王政之根本;婚姻嫁娶,乃人倫之基礎。倘若失卻這根本,則風化敗壞,國家傾危;不慎重對待這人倫之基礎,則家道不興,門庭衰敗。關係到國家與家族興衰之事,還有比這更明顯的幺?因此,聖明的君主賢達的臣子,無不對此留心在意。想要治理好國家,必須把樹立倫理綱常放在首位;想要整頓好家族,必須把決定婚姻大事放在前面。這都是為了端正根本以治理天下的道理,也是為了辨明那幽微難見的事理啊!臣既已被鄭家接納了送出的聘禮,而且也已在鄭家留下了印記,那麼臣便是有婦之夫,自然是有家室之人了。不料如今,陛下竟將如此隆恩,突然降臨到臣這等微不足道之人身上。臣最初是懷疑,最終是感動,但內心卻是震駭恐懼,實在不知聖上此舉,朝廷如此安排,果真能合乎禮制,做得恰當嗎?假若臣未曾行那納徵之禮,未曾客居於鄭家,以臣這般出身寒微,才疏學淺,實在不配蒙聖上挑選。更何況臣與鄭家小姐已有夫妻之名,與鄭老大人也已確定了翁婿之分,這豈能說六禮未行呢?怎能以公主尊貴,下嫁給臣這等微賤之人,而不問禮法是否允許,不分事情的輕重緩急,冒着苟且草率的風險,去行那不合禮法的婚事呢?至於陛下暗中下達旨意,要臣廢棄已經完成的禮儀,退回已經送出的聘禮,這更是臣聞所未聞之事。臣擔心陛下不能效法光武帝對待宋弘那般寬容啊!臣如今的危迫處境,還請聖明鑑察。鄭家小姐的悲傷無助,也關係到臣的私家之事。臣本不敢再在陛下面前煩擾,但臣所擔心的是,王綱政令會因此而混亂,人倫道德會因此而敗壞,以至於在上牽累聖明的治理,在下損害家族的興旺,最終導致國家滅亡的災禍啊!懇請陛下秉持禮義的根本,端正風俗的源頭,立即收回成命,以安臣下惶恐之心,臣不勝感激!
皇上看了奏疏,將其轉呈給太后。太后看後大怒,當即下令將楊少游打入天牢。朝廷大臣一時之間紛紛上書進諫。皇上說道:「朕也知道對他的懲罰太過,但也不能擅作主張。太后娘娘正在氣頭上,朕也不敢相救啊。」太后有意要懲罰楊少游,數月都不讓其接觸朝政公事。鄭司徒也十分惶恐,閉門謝客,不見任何人。
正在此時,吐蕃強橫,輕視中國,集結了十萬大軍,接連攻陷邊境郡縣,先鋒部隊甚至逼近渭橋,京城頓時陷入一片恐慌。皇上召集群臣商議對策,大臣們都說:「京城守軍不過數萬,外方援兵一時也難以抵達。不如暫時放棄京城,皇上您率領文武百官前往關東,號召各地兵馬勤王,再圖恢復大計。」皇上猶豫不決,說:「滿朝文武之中,只有楊少游足智多謀,運籌帷幄,朕對他十分倚重。先前三鎮平定,也全仰仗少游之力啊。」退朝後,皇上只得將此事稟告太后,並派人攜諭旨前往天牢赦免楊少游,召他前來問計。楊少游向皇上進言道:「京城乃是宗廟社稷所在,皇宮內苑根基,一旦放棄,必定會造成天下人心浮動,國家陷入混亂。況且京城一旦落入賊手,再想收復可就難了。想當年,唐代宗在位時,吐蕃與回紇聯軍,號稱百萬之眾,兵臨城下。當時朝廷兵力遠不如現在這般雄壯,汾陽王郭子儀僅憑一己之力便擊退了敵軍。臣的才能謀略,和郭子儀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但臣願率領數千精兵,掃平來犯之敵,以報答皇上的不殺之恩。」皇上深知楊少游的軍事才能,當即封他為大將軍,命他統領京城的三萬禁軍出征。
評論 0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