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段視頻,這段視頻來自 2013 年 8 月,由伊克希爾旅遊園區的官方賬號發布,和馬漢巴有關。
簡介顯示,拍攝地點為印度布萊爾港前往伊克希爾園區的途中。畫面中一條巨大的灣鱷蜷臥在河流中心的小沙洲上,目測預估體長在 20 到 30 英尺之間,也就是 6 米到 9 米左右。當然這其中包含了目測的誤差。
灣鱷是目前已知現存的世界上體型最大的爬行動物。成年雄性灣鱷的平均體長在 3 米到 6 米之間,雌性偏小一般不會超過 3 米。牽扯到環境和人為因素,上述數值可能會有變動,和實際看到的有差別。
近些年來,也發現過一些體型更大的個體,像菲律賓的洛隆、泰國北攬鱷魚湖動物園的亞一等等,再加上學者們發現的一些灣鱷魚骨,都在不斷刷新這個物種的最大個體指標。
但目前來說,其最大體長不會超過 7 米,而沃納教授筆下的鱷魚體型甚至達到灣鱷最大個體的兩倍還多。
麥卡爾教授在文中提到,有些未經證實的報道稱,在印度南部巽他群島、新幾內亞等地區發現過體長 12 到 15 米的巨型鹹水鱷,但鑑於它的生活習性,顯然不能成為馬漢巴的候選物種。
儘管非洲尼羅鱷的體型比灣鱷來說略有不及,但就非洲已知的其他幾個鱷魚種群,像狹吻鱷、侏儒鱷來說,也只有尼羅鱷可能成為馬漢巴事件的原型。
麥克爾教授表示,在非洲,一些特別大或特別小的動物個體通常都會被賦予一個特殊的名稱,但從動物學的角度來看,它們可能並不意味着不同的物種。
保守的結論認為,一種非常巨大的尼羅河鱷魚被賦予了像馬漢巴或利帕塔之類的名字,而且它們一定非常老才能達到報道的尺寸。
利帕塔同樣是一種非洲的未知鱷魚,被發現於安哥拉北部,尤其是丘姆貝河和開塞河谷附近。
上世紀 30 到 40 年代,瑞士博物學家阿爾伯特・莫納德開始收到關於這種鱷魚的目擊報告。
當地人稱,這種鱷魚在這裡有兩條到三條左右,它們一般會隱藏在水中,只有早上 9 點到 10 點間浮出水面,下雨時則尤為活躍,晚上太陽落山之前也偶爾會出現。
它們會襲擊豬、牛等各類牲畜,有時甚至會吞噬人類。
和其他的鱷魚相比,普通的尼羅鱷,它們的嘴巴更大,喉嚨更寬,頭頂的眼睛間距也更近。
當地同樣對普通鱷魚有另外的術語表達,但莫納德博士認為利帕塔就是幾隻相對較大的尼羅鱷,因為利帕塔一般被描述為只有 13 到 20 英尺長,並不像馬漢巴那樣異常巨大。
神秘動物學家伯納德・休維爾曼斯教授的意見則相對保守,他認為,如果沒有實物證據,實際上很難確定馬漢巴的身份,只有找到樣本並檢查皮膚和頭骨才能真正解決這個問題。
但他同樣也認為,一條活了很久的尼羅鱷可能成為馬漢巴或利帕塔的解釋。另外還有一個理論,麥卡爾教授提出,馬漢巴也可能是某種倖存至今的恐鱷,它們是真正的鱷魚,除體型之外與現代尼羅鱷非常相似。
恐鱷是一種已經滅絕的巨型鱷魚,是現代短吻鱷和凱門鱷的近親。最大的成年個體體長約 10.6 米,生活在距今約 8200 萬年前到 7300 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
當然,這個理論它在文中也是一帶而過。況且其絕大多數化石出土於美國,在墨西哥北部也有少量發現,廣泛分布於白堊紀海陸兩側。目前來說,尚未有恐鱷曾在非洲分布的證據。
其實綜合上述提到的資料,個人認為馬漢巴這種大型鱷魚存在的可能性有,但並不是很大。
首先,目擊者在文中描述的鱷魚體長超過 15 米,而且在剛果河流域似乎並不少見。但就早期探險家們的記錄來看,除去沃納教授的遭遇和邁克爾教授聽到的消息,幾乎沒有人提到過這種巨物。
在那個殖民狩獵盛行的時代,這樣一隻巨獸的吸引力對於獵人們來說無疑是非常巨大的。但對於它的目擊似乎止步於了 19 世紀。
而且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現代鱷魚的體重是隨着體長的增加而近似以立方倍數向上遞增。
以灣鱷為例,體長在 6 米左右的個體,平均體重是體長 5 米個體的兩倍還要多。
根據印度爬行動物學家羅姆魯斯・惠特科的說法,對於大型鱷魚來說,頭部寬度的增長速度比軀幹長度的增長速度要快。它們在幼年時會長得很長,然後速度減慢並開始橫向生長。
也就是說,它們的線性生長速度會隨時間減慢,並在某個節點體型開始變得巨大,所以這也導致它們隨着體長、體型的增加,變得更加笨重。
而沃納教授提到的鱷魚移動速度很快,甚至來不及開槍射擊,這也是讓人無法理解的一點。
我認為視覺誤差理論依舊是最合理的。就像網上有關馬漢巴的這段視頻,像這類影像記錄還有很多,其實人類在有一定距離的情況下,是很難靠肉眼去判斷物體大小的。
而說有可能存在,是因為如果按照沃納教授的記錄來看,兩次遭遇中,他與巨鱷的距離並不遠,第二次目擊甚至是直接跟船隻的撞擊。
如果馬漢巴真的存在,那它一定是區別於尼羅鱷的一個新物種,其本身的成年體型就足夠龐大,而且就生活在那茂密的剛果雨林深處。
所以還是讓我們保持對未知的敬畏,期待這個雨林之謎被揭開的那一天。
評論 0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