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蓮(懸疑) 6: 知青
0%
墨書 Inktalez
謎題就像是連鎖反應一般,每當發現一個線索之後,總會有另一個疑團緊接着冒出來。 0
 
睡蓮圖、汞中毒、藥瓶、老歌曲,這些東西看似毫無關聯,可又好像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然而距離真相卻依舊十分遙遠,遙不可及。 0
 
雨生實在不忍心看到越江這般憔悴下去,於是在越江為父親選好墓地之後,便提議說:「可以去我家鄉看看,在淮城北方的農村,那裡幾乎與世隔絕,幾十年來都沒啥大變化,水網密布,山色青翠欲滴。要是越江你願意去那兒走走的話,我相信肯定能讓你心情好一些。」 0
 
越江接受了雨生的提議,兩個人先乘火車一路向北,接着轉乘大巴來到某個偏僻的鄉鎮,然後又步行了兩個小時,這才抵達了雨生的家鄉。 0
 
越江起初只知道雨生是從農村出來的孩子,可沒想到眼前竟是這般景象,閉塞落後,還十分貧窮。 0
 
不過那兒的景色倒是美得很,遠山近水就如同山水畫一般,這倒是有點林南的那種韻味了。 0
 
雨生指着一片水窪說道:「我一直覺得我和老師特別有緣分,我第一次去你們家,看見窗外那片水塘的時候,就感覺像是回到了家鄉。」 0
 
「你知道嗎?這兒以前也是一片池塘,我爸爸在裡面種了些睡蓮,小時候我和哥哥經常跑到池塘里摸魚。後來父親病故了,這池塘就漸漸荒廢了。」 0
 
「哦?你爸爸也很喜歡睡蓮嗎?這種花卉可不是本地的品種啊,你爸爸怎麼會有種子呢?」 0
 
「聽村子裡的老人講,我爸爸以前是個知青,來到這兒之後就一直沒離開。我媽媽死於難產,後來父親生了場病,燒壞了腦子,就變得瘋瘋癲癲的了。」 0
 
「他死的時候才三十一歲,我和哥哥那時也只有五歲,是媽媽家的人把我們養大的。本來哥哥先考上了警校,家裡為了供他讀書就已經很吃力了,我考上美院之後,都沒敢想自己能去讀,原本打算來淮城看看能不能一邊打工一邊學畫,沒想到老師居然收下了我,還減免了我的學費。在我心裡,一直都把老師當成父親一樣看待,我覺得這世上不會有誰能像他對我這麼好了。」 0
 
原來雨生和少沖有着如此艱難的童年經歷,越江無限感慨地看着雨生,正想給他一個擁抱,安慰他說還有自己在呢,卻突然像是被電擊中了一般,猛地揚起頭,急促地說道:「等等!雨生,你回憶一下,之前你給我找的那些報紙上寫過的內容,我爸爸也當過知青,而且,我記得就是在這兒!」 0
 
 
雨生恍然大悟,驚呼道:「你是說,老師認識我父親?!」 0
 
「很有可能啊,要不然我真的想不出來爸爸為什麼會對你這麼器重。要是只因為你有天分的話,那也有點太誇張了。」 0
 
越江一邊想着,一邊說道,「在大學剛開學的講座上,你剛申請了緩繳學費的手續,課後父親依舊坐在講台上,好像是隨口說了一句,油畫二班的杜雨生同學下課後來辦公室一下。從那之後,你的境遇就有了轉機,就像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樣。」 0
 
「我知道了!說不定爸爸在別墅旁水池裡種的睡蓮,就是從這兒帶過去的呢。」 0
 
兩個人各自陷入了沉默,這僅僅只是一種可能性罷了,可又因為雙方父親的離世而沒辦法繼續探究下去。 0
 
越江嘆了口氣說:「如今唯一可能知道完整真相的人,恐怕就只有我媽媽了。別忘了,當年她也是來這兒的知青之一。他們是在知青下鄉之前就認識了,在這窮鄉僻壤待了兩年,回到淮城之後就結婚了。」 0
 
時間已經臨近黃昏,山林間的日落別有一番風味,水池裡映出波光粼粼的景象,只是這美麗太過短暫,下一秒就變了模樣,得用十分銳利的目光才能捕捉到那微妙的變化。 0
 
雨生想要打破沉默,思索了一下說道:「越江,你還記得老師給我上第一節課的時候,提到的印象主義的精髓嗎?」 0
 
「當然記得,畫家要認識這個世界,主要是從『光』和『色彩』的角度去認識的,『光』為『色』之母,有光才有色,世界上任何具體的事物和形象都只是傳達光和色彩的媒介而已,它本身的意義倒是次要的。」 越江說着,突然像是被自己的話點醒了一般,瞪大了眼睛看着雨生,若有所悟地說:「你的意思是說 ——」 0
 
「沒錯,這就是老師從來都只在畫室里作畫的原因,因為當場畫下任何東西,總會有一種在以後不可能再得到的力量和真實感。以習作代替創作,以素材代替題材,以偶然代替必然,以瞬間代替永恆……」 0
 
「是啊,爸爸畫下的所有圖案,其實都只是某個瞬間他所看到的事物的真實反映。」 0
 
「也就是說,老師畫下的每一筆,都是真實客觀的呈現,在竭盡所能地還原當時那一瞬間的光線和色彩。而那多出來的一幅畫……」 雨生倒吸了一口涼氣,「我們都忽略了一個細節。」 0
 
 
越江也瞬間醒悟過來,不停地催促道:「快給少沖打電話,李姨在撒謊!爸爸的視力因為白內障,晚上根本就看不到東西!她去送水的時候不可能看見爸爸在畫畫!!!」 0
 
少沖在電話里不無遺憾地說:「太晚了,李姨在你們走後就離開了那幢別墅,還帶走了林伯伯的一部分作品,警方已經在全面通緝她了。」 0
 
 
目錄

評論 0

閱讀設定

文字大小
-
18
+
  • Amy
  • Mary
  • John
  • Smith
  • Ed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