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飆野草 4: 第04章 山里人家
0%
墨書 Inktalez
竹山灣是一個群山環繞的地方,雖然山不是很大,但依山而建的房子,卻天然地形成了一個院落,由於宗族的繁衍,我們這支歷經遷移的龍氏後人,在毛粟山、石寶沖、長塘沖三個劉氏院落的中間位置,背靠山腳,前臨水田,燕子銜泥般建起了四五棟木房,形成了一個分支。 0
明末以來,龍氏家族在當地都是一個大族,自開基祖國顯公夫婦「一母生九子」、賦晚公移居九間塘,血脈傳了二十多代,形成了九間塘、新屋裡、老屋裡、竹山灣四個院落。 0
建於清末、經久彌堅的龍氏宗祠,坐落在出產豐裕、土地肥美的田壟之中,傍着一棵成長了上百年、四五個男子漢也不能合抱的桂花樹,預示着這個宗族、這支血脈會永遠的綿延下去。 0
 
新中國成立,改變了很多外在的東西,我們的宗族院落逐漸被打破:解放後不久,先是成立農業合作社,然後又成立人民公社、生產大隊,就在這個時候,竹山灣被划進了另一個大隊,為紀念新時代的到來,上級命名為「偉勝大隊」,其餘的三個龍氏院落和族人,大部分留在了桂花大隊,守護着那株伴隨宗族成長的大桂花樹。 0
在這個新的大隊裡,竹山灣生產隊不再只是龍氏族人的聚居地,增加了三戶劉姓人家,這和劉氏院落環繞周圍、兩姓通婚聯姻的現實,大有打破原始氏族院落的態勢。 0
第一家的主人是位大帥哥,父親晚先生是民國年間方圓幾十里有名的中醫,數代祖傳行醫,特別是治眼疾獨有心得,因此積累了厚實的田地與財產;我的爺爺輩,解放前都是他們家的佃農。在歷史變革的車輪之下,他家的房子分給了石寶沖的一些農民,他們的家庭也開始分崩離析:老大一家划進石寶沖生產隊,老二正在接受政府的改造,他是最小的兒子,據說得了父親的真傳,醫術比起受政府聘請在醫院上班的兄長更高,但也只能在竹山灣生產隊勞動掙工分。 0
 
第二家也是被拆開的家庭,老大分在長塘沖生產隊,老二、老晚和父親一起分在竹山灣生產隊。他們的父親身材高大,在南方農村有點鶴立雞群的感覺,人稱「晚德長子」,應該是在七十年代末或八十年代初才過世的,但他們的母親是誰,我沒有見過。有趣的是,他們三兄弟中,只有晚崽繼承了父親的身高,是全生產隊個子最高的一個,因為腿太長,搞「雙搶」的時候不能踩打穀機,只能和女人一起做些看似輕鬆的活,拿更低的工分;更有趣的是,他卻娶了全生產隊最矮的女人,生的後代也不高,「晚德長子」的基因,就這樣慢慢消失在歷史的大潮中。 0
第三家的主人,和毛粟山的劉姓是一族,被劃到了竹山灣生產隊,卻居住在寶沖,這或許是「摻沙子」「五湖四海」政策的農村版吧。這一家有三個兒子,二兒子過繼給毛栗山的堂叔叔,小兒子只比我大三四歲。他們家還有一對雙胞胎姑娘,嫁到了一個很遠的地方,但在天氣放晴的日子,若是爬上附近最高的實竹山山頂,據說能看到她家門前的三棵大樹,五六歲的小時候,我在他們家小兒子的攛掇下試過一回,不僅能看到那三棵大樹,還能看到二十里外的高沙鎮,瓦罐窯的煙筒,冒着濃濃的白煙,讓我很是羨慕。 0
三家劉姓之外,還有一家龍姓的社員,並不屬於我們這一支,家主年齡只比我爺爺小一點,輩份卻比我還低兩輩,他的兒子們見了我,都得恭恭敬敬地叫一聲「老輩爺」。這一家人強悍好鬥,在土改的時候,沒有哪個合作組願意接收,最後還是我爺爺看在同姓的份上,同意他入戶竹山灣,全家才從四五里外搬到我們院子。他有三個兒子,個頂個的也很強勢,動不動就掄着膀子上陣,在家裡都是有理少說話,拳頭大的說了算。 0
 
除此之外,竹山灣便全部是龍姓族人了。 0
上屋場,當時還有兩個爺爺輩的人,一個大爺爺,一個三爺爺,大爺爺自己沒有後人,撫養了三爺爺的三兒子。因此,在我父親這一輩上,上屋場的幾兄弟是純粹的親兄弟,我要叫他們大伯、二叔、三叔、四叔、晚叔,為了區分下屋場同樣存在的二、二、四、晚叔,我兩三歲的時候自作聰明,將下屋場的長輩們加了個「自己的」前綴,被善良的奶奶罵了一頓,更正的結果是,給上屋場的長輩加一個「高頭屋裡」的前綴。 0
下屋場,爺爺一輩只有四爺爺和我爺爺還在世,父親一輩,有我爸爸和四個叔叔。 0
 
我是下屋場第一個「德」字輩男孩,前面只有三叔生了一個比我大一點的堂姐。 0
而這個時候,上屋場已經有一大串堂兄弟了,其中大伯生的是老大、老二、老九,二伯生的是老三、老六、老十一,三伯生的是老四、老五、老七,四伯生的老八、老十,足足滿滿十一個,其中老十、老十一和我是一年出生的同庚,而老大則比我爸爸的年齡還要大。 0
 
 
目錄

評論 0

閱讀設定

文字大小
-
18
+
  • Amy
  • Mary
  • John
  • Smith
  • Ed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