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之下,是一個充滿未知和危險的世界,但同時也是一個孕育奇蹟和發現的地方。這片陽光都無法穿透的黑暗之中,隱藏着地球上最後的秘密。
也許那些尚未被人類發現的生命,正以不可思議的方式在這片無盡的深淵中頑強地生存着。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在上世紀中期潛水器崛起時代被發現的 「深海之星」 未知巨魚。
「深海之星 4000」 是 1965 年由美國西屋電氣公司製造的載人深海潛水器,其服役 7 年的大部分時間由美國海軍租用進行一些水下勘探工作。
我們之前了解過的淵宿水母屬的學名就是以這艘潛水器命名。
1966 年 8 月 5 日,時任西屋 「深海之星」 系列潛水器的首席操作員喬・湯普森和勘探印度洋的先驅學者尤金・塞西爾・拉方德以及他的助手戴爾・古德跟隨母船前往克羅納多島西南約五英里處的聖地亞哥海溝斷層帶進行下潛作業,旨在收集不同水深的生物分布和溫度數據。
可就是在這次再普通不過的下潛過程中,他們遭遇了那個令人震驚的巨大未知魚類。但可能是因為怕別人不相信他們的報告,直到半年後的 1967 年,他們才接受了美國作家保羅・奇・莫里斯的採訪。
該年 3 月份,後者將湯普森報告的原話以第一人稱敘述的文章形式發表在《SKIN DIVER》上。
以下是他的原話,這裡由於篇幅較長,我對其進行了部分修飾和關鍵內容的總結:
「我駕駛『深海之星』號輕輕降落在海底,此時的深度為水下 4000 英尺。我打開航行燈,啟動船隻在海底巡航。即使在這個深度,水也在緩慢地流動,幽暗的海底看起來就像一片廣袤的沙漠,雖然沒有那樣荒蕪。
每隔 10 分鐘,我們就會看到一些像海蛇、尾屬魚和海參之類的小型海洋生物。我們繼續巡航,以便為拉方德博士找到一個合適的勘測地點。
很快,他指出了位置,我開始準備儀器,讓船頭朝下降落,放置電流器和溫度探頭。兩三分鐘後,拉方德博士開始讀取數據,此時我們在海底已經停留了大約 15 分鐘。
就在我觀察技術和計時設備時,突然我觀察到窗外有一個巨大的灰色陰影掠過。起初,由於海床上的視線非常差,我以為那是發動機螺旋槳掀起的泥漿旋渦,所以並未在意。但很快我就看到了一隻巨大的眼睛。
考慮到折射造成的扭曲,我估計那隻眼的大小像餐盤一樣,直徑可能有 5 到 7 英寸,儘管它看起來還要大得多。
僅僅過了一瞬間,我就看到了它的腮蓋和後面約兩英尺長的胸鰭。這條魚整體看起來是一種駁雜的棕色,其末端鱗片以及尾巴呈灰白色。
這隻巨大的生物約有 25 英尺長,寬度在 5 到 6 英尺之間。它與我之前讀到過的深海鯊魚描述不同,這條魚全身覆蓋着鱗片,其中最大的鱗片靠近頭部,大約有一個咖啡杯那麼大。
水的浮力支撐這些海洋動物的體重,我們很難想象它們可以長到多大,但如果將我看到的魚跟我們乘坐的『深海之星』相比,就能很好地理解我看到這個巨大生物的感受。
湯普森說,我不由自主地脫口而出,『看這個怪物』。這一切發生得太快,我幾乎沒有時間進行邏輯思考。
剛開始,我以為那是一條巨大的鱸魚,但我很快否定了這個想法。我在海上工作了很多年,熟悉所有常見的海洋生物。我知道在 4000 英尺深的海域是看不到鱸魚的。
這條魚從潛水器的左舷游來,避開了我們燈光照亮的區域。儘管它遊動得非常自然,但對我的視覺衝擊就像看着一列長長的飛馳而過的貨運列車,我能看到那一排排的魚鱗從身邊經過,以及能夠清晰地看到它粗壯的尾巴。
那看起來很奇怪,參差不齊的尾鰭成 30 度角從尾部伸出,那不像是鱸魚或鯊魚的尾巴,反而讓我想起在一本書中看到過的旗魚的尾部插圖。
這是我唯一能描述它的方式,整個目擊過程持續了大約八九秒,我們沒有時間操控燈光和相機,它只經過了一次。
我內心有一股衝動,想要調轉『深海之星』捕捉它的蹤影。但作為一個經過訓練的深海潛水員,我很快打消了這個想法。
我很遺憾,在太平洋表面 4000 英尺下發現了一隻海洋巨獸。我無法追蹤它,無法拍照,也無法分享給其他船員,但我相信『深海之星』或其他潛水器將會再次發現這個特殊的深海居民。」
以上就是駕駛員湯普森的整個目擊過程,其實這裡他還表示了,三人中只有他自己看到了這條大魚。但在後續接受的幾次採訪中,拉方德博士聲明自己也看到了它。
而對於生物的體型大小,他們的意見並不統一,因為湯普森先生在後來的採訪中改口表示,那條魚可能有 40 英尺長,而拉方德博士認為那最多只有 30 英尺。陷入海床的探測儀器位置給了他們相對可靠的對比坐標。
評論 0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