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神秘動物學家加納德・索爾的說法,兩人的現場反應被記錄在了當時的潛水器音頻日誌中。當然,這些我們是無法看到的。
約翰・艾薩克斯是美國著名的海洋學家和探索海洋的先驅。上世紀 60 年代,艾薩克斯教授設計了一款名為 「怪獸相機」 的深海影像設備。該相機使用自由航行系統進行運送和回收,大大提高了勘探效率和資源利用率。
一直到上世紀 70 年代,該相機已投放包括北美、南美、非洲以及南極在內的多個海域。以下這兩張照片就分別取自美國下加利福尼亞沿岸和夏威夷群島附近的海域,拍攝深度分別為 2039 米和 1949 米。
教授表示,畫面中的大魚體型可能達到 25 英尺到 30 英尺,尤其是其中的第一張。根據 「怪獸相機」 的項目邊緣記錄,拍攝這張照片的位置應該就在聖地亞哥海溝斷層帶,很有可能是湯普森小隊看到的巨魚原型。
美國魚類學家卡爾・萊維特・霍布斯認為,畫面中的大魚可能是一條太平洋睡鯊,6000 英尺深的水下,足夠寒冷的溫度也給它們提供了生存空間。
太平洋睡鯊是一種大型的深海捕食者,主要分布於北太平洋北極和溫帶水域深度 300 到 2000 米的大陸架和大陸坡上。從常見的蝦、蟹到大型硬骨魚和大王烏賊,其食物範圍隨着其體型的增大而不斷擴張。
目前已被證實發現的最大個體,體長達到 4.4 米,尚未獲得認證的一些記錄中表示,其可以長到 7 米或更長,這已經接近 「深海之星」 觀測到的大型魚類。
霍布斯教授認為,湯普森小隊看到的巨大魚影可能是這種鯊魚的一條大型個體。
如果這個結論成立,那麼它可能成為繼鯨鯊和姥鯊之後的第三大鯊魚,但可能是因為記錄問題,在加納德・索爾博士 1970 年所著的《廣闊的海洋藝術》中記錄到,霍布斯教授這裡指的實際是格陵蘭睡鯊。
這個物種的平均體型顯然更接近實踐中的描述,但格陵蘭睡鯊的分布範圍代表它只能在更寒冷的水域生存。
實際上,無論是太平洋睡鯊還是格陵蘭睡鯊的說法都沒有得到湯普森先生和拉方德博士的認可,因為上述魚類顯然沒有他們看到的大眼特徵,而且鯊魚細小的盾鱗也跟目擊描述中一排排略過視線的巨大鱗片有明顯差異。
湯普森曾提到,他想到了一條巨大的鱸魚,這可能代表他看到的是一條體型龐大的硬骨魚。美國神秘學作家馬特・比利認為,這可能是一種尚未被發現的巨型硬骨魚。
硬骨魚是我們所說的硬骨魚綱下的所有物種,是當今現存最大的脊椎動物類群,包含所有常見的魚類。其內骨骼為骨化結構,體呈上下對稱,有鰓蓋。而在這個分類下,我們首先排除掉體型最大的兩位選手,翻車魚和皇帶魚。
前者是目前已知現存硬骨魚中體型最大的種群,但就形態和特徵來看,顯然與鱸魚相差甚遠。而且這種魚沒有鱗片,喜溫的特性代表它們多在中淺層水域活動,而皇帶魚也同樣如此。
作為世界上最長的硬骨魚,大黃帶魚有時也被認為是某些海怪傳說的原型。
但就目前的理論來講,這種魚一般棲息在能夠吸收到光線的上層海洋到中層海洋區域,最深可下達至水下 1km 的深度,與 「深海之星」 的潛水深度還是略有差異。
而目前已知的體型最大的深海硬骨魚是 2021 年由日本在紀伊半島駿河灣海域水深 2000 米以下確認發現的橫綱平頭魚。到 2022 年,日本已採集到 6 條這種魚的個體標本。
深海誘餌相機於 2091 米的水深處捕捉到一條全長超過兩米半的個體,這代表它們可能會長得更大。目前來說,網絡上的大多數言論都認為,「深海之星」 號遭遇到的就是這種魚。
雖然跟湯普森預估的 8 米到 12 米的體型相差甚遠,但作為一個在近期才被確認發現的物種,對橫綱平頭魚的研究還有很大的空間。
最後一種我認為比較合理的結論來自 Reddit 的論壇上,一名專注神秘動物學的版主,他在文中表示,人類大規模的商業捕鯨活動到上世紀 80 年代才開始被責令禁止。
鯨魚數量大減的同時,也影響了整個海洋食物鏈。一些原本靠撿食鯨落的大型深海底棲生物,隨着賴以生存的食物越來越少,可能還尚未被人類發現,就已被迫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深海之星」 號遭遇的大魚,也許就是某些瀕臨滅絕的大型物種,又或者那本來就是最後的一條個體。好了,關於 「深海之星」 遭遇神秘大魚的事件,到這裡我們就解析完成。
大海留給我們的神秘,就如同一本還未看完的書,每一頁都藏着未知的故事,每一頁都有新的謎團在等待着人類的探索。
評論 0 則